查看原文
其他

戴宏杰专访: 从湘西山城到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6-05-06 知社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美国当地时间5月3日,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并接受了知社连线专访。戴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应用物理学家,著作等身,论文引用近18万次,h-index 174,而且在将来,我们很可能用上他实验室的铝电池。他还和李亚栋教授合办了极其成功的中国本土学术期刊 Nano Research。今天,我们为您分享戴教授学习、研究的心路历程,他的一些兴趣和爱好,以及两位弟子(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湖南大学鲁兵安副教授)和一位前任Springer编辑对戴教授的近距离观察。



知社:

戴老师,首先恭喜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消息的,当时是什么心情?今天有没有小小庆祝一下?


戴教授:

早上起来收到几个院士朋友和同事在NAS会场的祝贺才知道。很高兴多年的工作得到这样的认可。但还没来得及庆祝。 




知社:

您从湖南一个不大的城市,邵阳,走出来,学习、工作经历都非常顺利,在清华、哥伦比亚、哈佛读书,然后来到了斯坦福做教授,一路都是世界名校。这中间,经历过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么?是怎么克服的?


戴教授:

和每个人一样,当然有过很多挫折、拒绝与挫败。邵阳,娄底,长沙,清华,哥大,哈佛,莱斯,斯坦福不在一条直线上,也不在一个平面上。七上八下,弯弯曲曲。向上,努力,专注,敢于自我否定,加上机遇来的时候能抓住一些(不是所有)是关键。 


知社:

您很年轻的时候就名满天下,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工作。研究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啊哈”时刻? 你迄今最满意的工作是什么呢? 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可以分享?


戴教授:

最满意的工作是将碳的纳米材料嫁接到了生物、医学和能源的系统里。开启了一些新的机会。


孙晓明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戴老师总是认准一个方向持续努力,这个努力的时间往往长达十年以上,连续不断地取得重要进展。他不愿追逐热点,而是创造科研热点,即使在大家唱衰碳纳米管的那几年,他也总是坚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探索制备的极限。

  

鲁兵安 (湖南大学副教授):

戴老师非常果敢,具有前瞻性和优雅的气质。他所做的任何一个课题基本上都是领导着一个方向的发展。这是需要良好的基本功,长年累月的积累才有的本领。

 

戴老师对科研热爱,勤奋刻苦,严于律己。他每周都召开五次组会,每天基本上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的,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而且对实验的所有细节、数据掌握得一清二楚。这些都告诉我们,成功只会眷顾那些勤奋的、有准备的人。


戴老师也经常告诉我们科研需要合作,真正科研上的合作、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知社: 

您去年在Nature发表的铝电池研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据我们所知,很多资本和产业人士非常有兴趣推动其产业化。目前这个项目进行到什么阶段,我们大概什么时候能用上铝电池的产品?您是如何平衡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戴教授:

我们已经成立了一家铝电池公司,且有清华的加盟。我们有合作者已经用铝电池开动了摩托车。挑战与机会并存,希望几年内能实现产品化。 


孙晓明

这些年他开始探索纳米新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并连续取得突破,引领了电催化、铝离子电池等领域的发展,并在弟子们的协助下尝试商业推广。

 

知社:

中国的化学、材料的研究水准非常高,活跃着一大批杰出的化学家、材料科学家,包括和您一起当选的杨培东教授。这中间的秘诀是什么呢?中国的其他学科发展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


戴教授:

华人个个领域都有杰出的科学家。会越来越多。


知社:

中国人的传统,喜欢将学者描述成书呆子,趣味不多。繁重的工作之余,您怎么打发自己的空闲时间? 有什么样兴趣和爱好?


戴教授:

我曾经是清华物理系篮球队队员。现在还打一点,陪女儿练球。也喜欢爬山走步。


鲁兵安

戴老师是一个有内涵、谦恭有礼、大气、有爱心、爱家、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他办公室里摆着女儿及家人的照片、女儿给他画的画,似乎无声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他办公室里还挂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也在教育我们好男儿要有满腔热血、家国情怀。用我们私下的话说,戴老师待人处事都是一个十足的谦谦君子。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 

 

知社:

除了学术研究之外,您还有非常多的学术服务,担任了很多期刊的编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您和李亚栋老师一起做主编办的Nano Research,非常成功。中国本土的学术期刊当前面临很大的压力,当然也有很多的机会。Nano Research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对其他的中国期刊有什么建议? 


戴教授:

Nano Research是我们在清华这个摇篮从无到有抚育出来的。今年的影响因子可能过8.0。这是大家努力的结果。经验就是万事开头难,不要放弃,不断加油,才能渐入佳境。


李晶 (Springer前任编辑):

戴教授是极其负责的主编,如果不是亲见,很难想象他作为一名顶尖科学家,对这本期刊的投入程度。他和几位主编都真正花了大量时间审阅稿件,在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投入也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是Nano Research的灵魂。

 

知社: 

此外,您还担任清华校友青年学术交流协会的会长。这个协会的主旨是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帮助青年学者学术成长。您对在学术道路上刚刚起步的青年学者,以及对学术生涯有兴趣的青年学生,有什么心得、建议和指导可以分享?


戴教授:

以上的体会但愿有帮助。努力,坚持,专注,抓住机遇。总会有好的回报的。


鲁兵安

我2015年有幸加入戴老师课题组访问学习。由于对戴老师十分膜拜,加入课题组后就急匆匆的进实验室想做实验尽快出数据。做的一些实验现在想来都十分肤浅,但是戴老师没有直接否定我的做法,只是问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Science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同时戴老师也给了我一些建议,比如能不能将之前做的材料应用于当时戴老师课题组正在进行的铝电池上,并让Mengchang和Yingpeng等人教我铝电池。

 

孙晓明

他对待弟子就像自己的孩子,既关爱又严格要求,弟子们拿到荣誉,是他最骄傲的事情,现在他归国的弟子中已经至少四个杰青、一个长江学者了。每次弟子们祝贺他获奖,他总说“Thanks to everyone's contribution. You made it possible”,把功劳算在弟子们身上。 


扩展阅读
 

中美华人研制出世界首个高效铝电池:1分钟可完成充电

2015, 感动中国的一次科技评选

2016, 那些闪耀中国的科技新星, 春花烂漫


本文由知社采编,戴宏杰教授授权刊发,特别致谢投稿、授权、合作事宜请联系

service@scholarset.com 或微信ID: scholarset

回复“目录”或“分类”,浏览知社更多精华。长按二维码识别,可以关注/进入公众号进行回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