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3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图片


一、厘米、分米、米

 

课题名称:认识厘米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    法】:直观讲解、讲练结合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教师说明: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三、动手操作

1、用直尺测量

1)测量彩色纸条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测量,经历测量过程探究测量方法。然后在看书中测量方法。

齐读: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2)测量一段毛线的长度。

问:毛线的长度怎样测量呢?生:把毛线拉直再量。

师:毛线拉直后,可以看作一条线段。(教学生画出线段,在测量)

3)完成“试一试”的测量线段。

2、用直尺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让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画任意长的线段。教师指导。

2)按要求画线段。

指导学生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并在线段下面标出长度单位。

师生总结画法: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完成练一练的123题目。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米的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教    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导入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讲授新课

1.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1)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师: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s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米的认识、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3)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谁来说说,1 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1m=100cm

5)教师出示卷尺.

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高90 ).

2.练一练的13题。

3.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1米=100厘米    1m=100cm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1=10分米,1=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知道1=10分米,1=10分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    法】:讲练结合、师生互动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尝试探究

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1)观察直尺得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探索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新知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初步感知分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先展示两根线绳(一根长1米,1根长1厘米):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比一比,看一看老师手里的绳子大约有多长?

你们的眼力可真好,简直就是火眼金睛了。

看:老师这还有一根线绳(师拿出1分米的线绳)。请同学们再用手比一比,并想一想:这根线绳与刚才拿出来的这两根线绳比较有什么不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说:这根线绳用什么长度单位表示呢?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板书课题)

教师: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分米也可以用dm

表示。      板书:      分米(dm 

1、认识1分米的实际长度。

1)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长。用手比一比。这10厘米就是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

观察直尺上的一分米的长度你能知道什么?1分米就是10厘米,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cm

学生齐读两遍。

2)学生伸出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腕到指尖大约有多长?

现在我们大家来在教室里找一找,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纸条,量出1分米、2分米、3分米的长度给同桌看,互相验证一下是否准确。

2、认识米与分米的关系。

1)我们再来数数,米尺上有多少个1分米。

师:1米和1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得出1米里有101分米。      

板书:  1=10分米

2)请学生想想,已经学会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1=10分米=100厘米

四、练习

1   50分米=    )米     100厘米=  )分米=  )米   

3=(    )分米            40厘米=    )分米

2、完成练一练的2题。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分米也可以用dm表示

                1分米=10厘米      1dm=10cm

1=10分米 

1=10分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我们的测量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测量身体某部位或物体长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教   法】:实际操作、体验探究

【学   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利用体检场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按体检表上的要求进行估计和测量。 

二、自主测量、体验探究。

1、学生分组活动,自主操作记录自己的现在。 

2、小组间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并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解决的呢?” 

3、突出问题:在测量物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解决。

三、实践与拓展。

充分放手,让学生到室外自主测量。

把剩下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来到户外,通过小组活动,在学生的互相检查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让他们逐渐学会认识他人,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

    教师谈话: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为了调查同学们的发育情况一会儿要对你们进行全方位的体检, ,测量自己身体的这一项就由我们自己来完成.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准备的工具,认真完成此项任务,一会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谁是出色的小小测量员。

学生兴高采烈地准备认真完成此项任务。

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

预设小组活动结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分头测自己的手长、脚长,其他的小组合作完成。测量前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会方便很多。

小组二:  通过测量,我认为我们组的xx是全班最高的,125厘米。

小组三:到底是129厘米高还是125厘米高呢?一个用米,一个用厘米,长度单位不统一,怎么进行比较呢?

小组四:要先统一长度单位,

小组四:什么是一步长?

小组五:我们组课前就问过家长,是从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算一步的长度。

第五小组能够做到积极质疑并自己先找答案,非常好,我们要向他们小组学习。

小组六:我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测量任务还利用剩余的时间测了课桌间的距离,椅子的高度。

学生一定会自己总结出答案:

生一要统一长度单位。

生二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生三第一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这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小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估计一下物体长度,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去测量物体,那就是一个出色的小小测量员。 

 


 

【板书设计】:             我们的测量

 

 

 

 

 

【教学反思】:

 

二、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1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    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们口算,板书“10÷2=5”。

提问:如果这里的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们动手分一分,并完整地说一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各自动手操作,指名说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将表格填完整。

(3)提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这10根都分完了吗?(没有)

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剩下的1根不够分)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或者每个人分得3根,分得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分的人数不同,如果每个人分得2根正好分完,如果每个人分得3根,还剩1根没分掉)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枝,5枝、6枝,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两人一小组动手分一分,再将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们分组活动。

3. 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正好分完了,另一种情况是分了之后还有剩余)

问:这些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提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以及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学生列式,独立完成。)

师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个人,还剩几根?(学生完整回答。)

教师讲解并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就是求10里有几个3)算式中的103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个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 ?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 ……1()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

(板书: 10÷3=3……1读作:10除以3等于31)

请学生齐读算式,井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课本

     1、分画片

1)引导学生像分小棒一样,自主或同桌合作进行分画片(用小棒代替)

师提问:如果21张画片,每个小朋友分5张,够分给几个小朋友?能全部分玩吗?你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

     (2)汇报、交流,并列算式。

板书: 21÷5=4(个)……1(张)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2、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第13练一练1题。

四、小结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1÷5=4(个)……1(张)

 

                                      余数

 

21÷5=4……1读作:21除以541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2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    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还学会了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分小棒

    指导学生把17根小棒按书中要求,进行分一分。

     1)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17÷3=5(根)……2(根)

     2)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17÷4=4(根)……1(根)

     3)平均分成5份呢?

 17÷5=3(根)……2(根)

     4)平均分成6份呢?

 17÷6=2(根)……5根)

    分完后,指明学生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2、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比较上面各题中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们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1)所有算式中的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3456……?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板书余数<除数

4、算一算

1)学生算一算例题2的有余数除法□,并把结果填在□里。

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中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余数都比除数小。

2)议一议

 一个数除以6,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最小的余数是几,最大的余数是几?

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5(比除数61

(3)自己试着写出一组一个数除以7的除法算式,并观察余数的大小。

师生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都比除数小,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都比除数小1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一练的1

1.学生独立完成。

2. 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四、小结

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17÷3=5(根)……2(根)

              2)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

 17÷4=4(根)……1(根)

              3)平均分成5份呢?

 17÷5=3(根)……2(根)

              4)平均分成6份呢?

 17÷6=2(根)……5根)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示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   法】:操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操作交流,沟通联系

    ()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1.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摆,并说说怎么摆的。其余学生自主练习摆。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3)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几根?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3÷4=3()……1()

(2)引导学生说出134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1()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

    ()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  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24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

()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  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2)继续板书 :“”,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

(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的?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要平均分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个数的含义。

(2)对比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与竖式的异同点,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优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 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能穿几串?

学生用小棒分一分,并列出横式,用竖式计算。

板书30÷6=5(

 

 

 

2 30只纸鹤,每7只穿一串,能穿几串,还剩几只?

学生自主尝试:列出横式,列竖式计算。(指定学生板演)

板书:30÷7=4()……2()

 

 

 

 

指名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个数的名称及含义。

3.比较交流。

 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表示? 分完后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表示?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将所学的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书写迁移到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书写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在竖式计算中,避免商与除数相乘时出现把被除数照搬的情况。】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对比反思,全课总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能穿几串?

板书30÷6=5(

 

 

 

30只纸鹤,每7只穿一串,能穿几串,还剩几只?

板书:30÷7=4()……2()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深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   法】:自主练习、指导讲解

【学   法】:自主练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7       9×6     2l÷3      3×4

24÷8      12÷2    35÷7     4×7

6×9       48÷8    18÷2     56÷7

2.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在求商时可以怎样很快找到合适的商?(想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在计算时还应注意些什么?

3.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明确概念

1、摆一摆,每位学生准备l0根小棒。

(1)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l0÷5=2  (竖式))

通过计算,谁来说说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为什么?

(2)10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还剩几根?

请学生分小棒后,列式并笔算。(板书)

提问:商为什么是2。有余数吗?是几?为什么还是2

(3)比一比,以上两题哪一道是有余数的除法?为什么?

2、尝试算

出示例题:郁金香每枝9元,马蹄莲每枝7元,康乃馨每枝4

130元钱能买几枝郁金香,还剩多少元?

230元钱能买几枝马蹄莲,还剩多少元?

330元钱能买几枝康乃馨,还剩多少元?

出示后,学生弄清图意。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所写的每个算式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注意正确书写除数和余数的名称单位。最后写上答语。

3、试一试

50元钱分别买上面的三种鲜花,各能买几枝,还剩多少元?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时提问: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商?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还必须得注意些什么?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在计算时要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同时还得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练习

 

130元钱能买几枝郁金香,还剩多少元?

30÷9=3(枝)……3()

230元钱能买几枝马蹄莲,还剩多少元?

 30÷7=4(枝)……2()

330元钱能买几枝康乃馨,还剩多少元?

30÷4=7(枝)……2()

想:被除数中最多有几个除数,注意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   法】:情景教学、重点讲解

【学   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交流:最多至少说一句话。

()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小黑板出示:口算练习)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中理解最多”“至少的含义,为新课埋下伏笔。同时,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是本课解决问题的基础,因而复习必不可少)

二、交流理解,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出示例题: 租船问题(1

18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2,要租“4+1=5条”船。

(3)列式表示:18÷4=4()……2()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4+1=5()”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4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5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4条船最多只能坐16人,所以要坐18人至少要5条船。

(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结果的思路,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学会抓最多至少等关键词理解题;在自主探究、比较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进一法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尝试练习

1、租船问题(2)计划玩2小时,每条船每小时9元。100元钱够吗?

      2、小组讨论,交流结果。

      3、说一说:怎样分配乘船的人数比较合理呢?

(二)巩固练习

 “练一练的第1)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1”?

()拓展练习

 “练一练的第2 )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4米,还够扎一个礼品盒吗?

(在理解进一法的基础上,理解舍余法,使学生能针对不同问题情境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答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课堂总结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18名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2)计划玩2小时,每条船每小时9元。100元钱够吗?

 

 

【教学反思】:

 

 

 

三、 认识1000以内的数

 

课题名称:认识1000以内的数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比较熟练的数1000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的数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

【教    法】:事物操作、讲练结合

【学    法】: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景

教师拿出一块电子手表,让学生认识纽扣电池

师:同学们,知道这种手表的名字吗?

生:电子手表

师:对,那你们见过电子手表中的电池吗?

学生有的见过,有的说没见过。

师:有的同学没见过,想看一看吗?

生:想。

二、数纽扣电池

1.教师介绍纽扣电池,由这种手表的特点说到包装。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提出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枚纽扣电池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数数。

师:好,老师现在就让同学们见识一下。

教师从电子手表中取出电池,让学生认识,特别关注说没见过的同学。

师:这种电池就叫纽扣电池,一个就叫一枚。因为一个比较容易丢掉,所以制作电池的工厂把许多电池封在一个包装袋中。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本24页上面的纽扣电池图。

学生打开书。

师: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枚纽扣电池?

学生自主数数,教师注意数的最快的和最慢的,为交流活动做准备。

2.指名交流数纽扣电池的方法和结果。先请数的较满的同学介绍,再请数的稍慢的,最后请数的最快的同学介绍。介绍一种数法,师生共同数一数

师:××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数的,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一个一个的数的,结果是124个。

师:××同学,我发现你数的稍快一些,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我是55个数的,结果也是124个。

师:55个的数比一个一个的数要快,很好。我们一起数一数。

关注到120后面怎么数。

师:××同学,你是第一个数完的,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我是1010个的数的,我数了一排是10,就发现一大板有10排,就是100个,另外2排是20个,还有4个零的,一共就是124个。

师:怪不得你数的这么快!你是发现了纽扣电池的排列规律,1010个的数真聪明!我们一起数一数。

师生一起数:一十、二十、三十……一百二十、一百二十一、一百二十二、一百二十三、一百二十四。就是124个。 

三、口头数数

1.一个一个的数

1)教师提出“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三十”的要求,先让学生自己数,然后指名数。

重点指导100开始第一个数是101(一百零一)。

师:数100以内的数,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了,现在咱们从100开始,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三十,先自己小声数一数。

学生自己数完后,指名在全班数。了解学生数数情况,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与给予指导。

2)教师提出“同桌对口数,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三十数到一百六十”的要求。

师:现在同桌对口数,一个一个的数,从一百三十数到一百六十。

同桌之间数完后,指名几组表演。

3)鼓励学生自己数更大数。给学生充分数的时间。

师:刚才同学们数的很棒。现在请给大家数一些更大的数。比如从190数到220……

多让学生数数。

2.十个十个的数

1)教师提出“十个十个的数,从二百四十数到三百二十”的要求,先指名数,再全班齐数。

师:刚才同学们一个一个的数的不错。如果十个十个的数,你能从二百四十数到三百二十吗?谁想试一试?

注意学生能否正确数出290后面是300。然后全班齐数。

2)鼓励学生自己数出更大的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师:像这样十个十个地数,谁能数出一些更大的数?

多让几个人数。

3.用自己的方法数数。

先讨论可以怎样数数,再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三百二十四数到四百一十”的要求。先自己小声数,再全班数

师:刚才,我们练习了一个一个的数数,十个十个的数数,谁知道还可以怎样数数?

学生可能回答:22个的数,55个的数。如果学生说出44个的数或者33个的数等,教师首先给予肯定,然后可讨一下人们常用那些方法。

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数数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从三百二十四数到四百一十五。自己先小声数一数。

学生自己数,然后全班数。

4.按要求数数

教师提出数数要求,学生按要求数数。接着让同桌互相提要求并数数。最后鼓励学生进行挑战比赛练习。

师:数得不错,下边我们进行数数练习,我说一个数,请你们按要求说出其他的数。329后边是哪个数?

生:330

师:对,数出568后面的三个数。

生:569570571

师:数出800前面的一个数。

生:799

师:表现不错,现在请同桌两人轮流互相提要求,数数。谁数错了,谁就输了。

同桌练习,教师参与。

四、联系生活

教师提出“你知道生活中那些事情要用到比100大的数吗?”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10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们学会了数比100大的数,你知道生活中那些事情用到比100大的数吗?谁能举出一个例子来。

教师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举例的合理性。学生可能会举出:

常用的字典的页数、我们年级有500多人、爸爸的工资、一年有365天等

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举出有关生活事例。如:我们的数学书有114页。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2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

2、练一练第3

师:请同学们看图中有什么?

生:蚂蚁。

师:如果让你估计蚂蚁大约有多少只?你用什么方法?

学生可说出许多方法,如:1010个圈起来、先数一个框里的……

3、练一练第4题,弄清题意,发现规律,自己填数,最后全班交流。

六、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00以内的数。如果从800数到1000,你会用几种方法数。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数数方法。

七、布置作业

回家后,拿一个杯子盛一杯黄豆或玉米,先估计一下有多少粒,再倒出来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   

 


 

【板书设计】:          认识1000以内的数

 

一个一个的数数,22个的数,

55个的,    十个十个的数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读、写1000以内的数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知道计数器上数位的顺序。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能够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方块过程中,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在计数器上拨数的过程中,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自主尝试读数、写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能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教   法】:自主探究、重点讲究

【学    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谈话导入

让学生汇报上节课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数法的机会。

师:昨天,同学们在家里都实际估计、数豆子、玉米等活动。谁来说一说你数的什么?估计的是多少?数的结果是多少?是怎样数的?

请用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

师:同学们的课外作业都完成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1000内数的组成

二、学习新知

1、数一数

1)请学生们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学生操作,教师也捆一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捆小棒。

1: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

2:一捆小棒有10根。

3:一捆小棒有10个一根。

师:10根小棒还可以怎样说?一和十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

10根小棒可以说是一个十。10个一是一十。

教师引导学生,能说出:10个一是一十。

提出“10捆小棒是几个十?一共有多少根?”的两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10个十是一百。

2)、认识百和千之间的关系。

教师谈话提出百和千之间有关系的问题,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师: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这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那么,百和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谁敢大胆猜测一下?

生:10个百是一千。

学生说出来,教师板书并在旁边注上一个“?”,如果说不出,就直接进入下面的活动。

     用小黑板出示一板小方块,让学生观察并提出“一共有多少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问题。

给学生一点观察的时间,再回答:一共有100个小方块。生:我发现每排有10个方块,一共有10排。10个十是一

百,所以,一共有100个小方块。

师:不错,这一板小方块是100个,如果增加一板,是多少个小方块?

生:200个。

接着一板一板分别出示小方块,边出示,学生边数。数到900时,教师提出:再加一个一百就是几个一百,一共有多少?      

生:9个一百再加一个一百就是10个一百,一共是1000

师:900也就是9个一百,再加上一个一百,现在是几个一百?一共是多少?

师:我们一百一百的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数:100200300……数到1000,数完后,教师让学生看书中题图,把10板小方块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师:把10板小方块搭在一起一共是1000块。1000也可以说是1个千。谁能说一说,1000里面有几个百?百和千有什么关系?

生:10个一百是一千。(教师板书)

2、用计数器表示数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让学生根据计数器上表示的数,独立写数。

师:如果老是在计数器上拨珠,你能写出这些数吗?试一试!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503

师:请大家把这个数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写数,教师巡视。请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然后,交流写数的方法。

2)请板演的同学汇报是怎样写的,并读出来。给不同写法的同学表达的机会。最后形成读数、写数的一般方法。

师:××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写数的,并读一读这个数。

生:我看到百位上有5个珠,就先写上一个5,十位上一个珠也没有,就在十位上写0,个位上有3个珠,就在个位上写3。这个数读作:五百零三。

师:谁和他的写法不一样?

如果学生出现先写个位上的3,再写十位,最后写百位的情况,教师首先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下,那种写法更好一点。

最后形成共识: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460,让学生独立写数,并读数。然后,交流学生写出的数,使学生掌握个位上是零的读数、写数方法。

师:写数和读数一样都是从最高位写起。这个数呢?你能把它写出来吗?自己读一读。

学生写数,读数,教师巡视,然后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

正确的写法:460

错误的写法:把460写成46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4)教师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其他同学写数、读数。

师:下面,请一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珠,其他同学写数、读数。

根据时间,多请几个人拨珠。教师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指名读数,关注学习稍差的学生)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读、写1000以内的数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写作:503   读作:五百零三

写作:460   读作:四百六十                      

                      

                        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1000以内数的组成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不同方式表示1000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尝试三位数的摆数、读数、写数、用图形表示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用不同方式表示数的奥秘。

【教学重点】:了解1000以内数的组成,知道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能够用不同方式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够用不同方式表示1000以内的数。

【教   法】:指导为主、重点讲解

【学   法】:自主学习、交流合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写有四个数位的计数器,提出: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发现和想法的机会。

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拿的计数器,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我发现计数器上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我发现从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我想到用这个计数器可以表示1000以内的数。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正确就给予肯定。

2.认识数位表。

教师出示小黑板上的数位表。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百是一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数位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看看它和我们原来见过的数位表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了解数位表中数位的顺序,认识千位。)

学生会说到:

这个表中有4个数位

我发现数位表中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我发现数位表从右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

原来我们学过的数位表中只有个位、十位、百位,这个数位表中多了一个千位。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这个千位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的数位,数位表中从右边数第四位是千位。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用0233张数字卡片在数位表中摆三位数”的要求。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0233张数字卡片,把它们摆到数位表中,你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同桌合作,边摆边读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数,特别注意是否有人摆出032023

2.交流学生自主尝试的结果。每人说一个数,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用023这三个数字卡片可以摆出4个三位数。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摆出的数怎样读?每人只说一个数。

学生说做法和读法,教师在小黑板的数位表中写出来,如:

生:我把3摆在百位上,把0摆在十位,把2摆在个位上。

教师在小黑板上的数位表中板书: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

0

2

如果学生出现把0摆在百位上的情况。教师进行启发性谈话。

师:用023这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把0放在百位上摆出的032023分别只能表示什么的数量?

1032只能表示32

2023只能表示23

师:那就是说,0放在3223的前边是没有用的,对吗?

生:对。

师:所以,在用数字组数的时候,数学上有一个规定,0不能放在最左边。按这个规定,用0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几个三位数呢?

学生说数,形成共识,得出三位数有:302203320230

3、提出:“任选一个数,说一说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的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使学生知道并理解各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师:请你从这4个数中任选一个,说一说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各表示什么并读一读。

1:我选203,百位上的2表示2个百,十位上的0表示一个十没有,个位上的3表示3个一。读作:二百零三。

2:我选320,百位上的3表示3个百,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个位上的0表示1个一也没有。读作:三百二十。

学生完成书上的写数并读出来。

4、让学生任意举出千以内的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任意说一个千以内的数并说一说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

学生说数,教师写出来。多请几个人发言

5、提出:“观察这些三位数,你有什么发现?”的问题。

师:观察这些千以内的数,你有什么发现?

1:我发现千以内的数都是三位数。

2:我发现千以内的数都是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如果第二种说法出不来,教师可启发。

师:这些三位数都是由什么组成?

在观察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千以内的数都是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三、用小棒表示数。

1.教师提出在数位表中用小棒表示数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操作。

师:在计数器上同学们能够熟练的拨出一个数,那么,你们能用小棒在数位表中表示出一个三位数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提出“百位、十位、个位上的1根小棒分别表示多少?”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理解:百位、十位、个位上的1根小棒分别表示1个百、1个十和1个一。

师:同学们都用小棒表示出了数,那谁能说一说,百位、十位、个位上的1根小棒分别表示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

百位上的1根小棒表示1个百。

十位上的1根小棒表示1个十。

个位上的1根小棒表示1个一。

3、提出要求:在数位表中画小棒表示513

学生在书中数位表中画出来。

四、用图形表示数

1.教师提出“把小棒换成图形,在数位表中画正方形、长方形或圆等图形表示自己摆出的数”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尝试。

师:同学们能用小棒在数位表中表示数,并且知道了各数位上1根小棒表示的意义。如果把小棒换成图形,你能在数位表中画出等图形表示出你摆的数吗?试一试!

学生自主画图,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下面的交流做准备。

2.交流学生画图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每个数位上的图形各表示什么?

先请几个人在全班交流,再让同学互相检查。

师:把你再数位表中用图形表示的数让大家欣赏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每个数位上的图形各表示什么?

多数学生可能全用一种图形表示。如:

生:我在百位上画了3,在十位上画了6,个位上一个也没画。这个数是360,百位上的一个表示1个百,十位上的一个表示1个十。

生:我在百位上画5,在十位上画了8,在个位上画了1,这个数是581。百位上的一个表示1个百,十位上的一个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一个表示1个一。

如果学生出现用不同图形表示的,教师安排最后交流,并进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教师提出要求。

3.提出“用三种图形分别表示10010、和1,在数位表中表示出325”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用图形在数位表中表示数。先在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要求:用三种图形分别表示100101,在数位表中表示出325。你行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每种图形各表示什么?

4.交流学生自主尝试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各种图形各表示什么。

生:我在百位上画了3表示3个百,1表示1个百;十位上画了2,表示2个十,1表示1个十;个位上画了5个表示5个一,一个 表示1个一。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不同方式的机会,并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激励性的评价。

师:接下来你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图形在数位表中表示出任意一个三位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五、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1000以内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数字组数、排列数的大小的活动中,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使用>或<符号表示10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经历由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到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

【教    法】:情景教学、讲练结合

【学    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教师先拿出一本字典,让学生说出他的名字和用途,了解图书分类中的名称——工具书。接着通过科技书,小说等了解科技书和文艺书。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是干什么用的?

生:是一本学生字典,是查字用的。

师:字典的用途同学们是非常熟悉的。你们知道吗,在图书分类里,想这样的学生字典还有一个名称叫做工具书。(板书)谁能说出其他的工具书?

学生可能会说出:汉语词典,英汉词典等。

师:在图书分类中还有文艺书和科技书,请同学们看老师手里的这两本书,谁知道哪一本书与文艺书,哪一本书与科技书?

学生只要判断正确就可,不要问为什么。(教师板书:科技书  文艺书)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察“小小图书馆”和统计表,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在书店和图书馆里,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谁知道把图书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1:便于人们找书。

2:方便图书馆清理各种书。

……

学生说得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2、结合学生的讨论,提出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要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师:课本上就有一个图书馆的图,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32页,看看“小小图书馆”里都摆放了哪些书。(学生看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和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说到:

小小图书馆里有科技书、文艺书和工具书。

科技书有1000本,文艺书有632本,工具书有499本。

科技书最多,工具书最少。

学生如果不能说出“科技书最多,工具书最少”,教师直接提问: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科技书最多,工具书最少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科技书有1000本,1000是四位数,而632499都是三位数,1000最大,所以科技书最多。

文艺书有600多本,工具书不到500本,工具书最少。

虽然632499都是三位数,但是632百位上是6499百位上是46个百大于4个百,所以工具书最少。

……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3、提出用表示数的大小的要求,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师:你能用或者是表示统计表中任意两个数的大小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可能的结果有:

11000632    1000499     632499

24991000    499632      6321000

31000632499

44996321000

以上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特别是后两种答案,教师要提出表扬。

三、扩展练习

1、教师说明组数、排序的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尝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258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按从达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自己试着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写出的三位数和排列的结果,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师:谁能把你组成的三位数和排列的结果给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排列结果:852825582528285258

如果出现组成的三位数不足六个,教师可适当引导或鼓励他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师:把六个数按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很不容易呀!你是怎么比较的?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小组内交流排列结果。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完比较结果,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我先把这六个数按百位上是852分成三组,百位上是8的比其他两组数都大,先排百位上是8的。852825比,852大于825,所以,第一个排852,第二个排825;再看百位上是5的,582大于528,所以第三个排582,第四个排528,最后看百位上是2的,285大于258,所以第五个排285,最后一个是258。最后的排列结果就是:   852825582528285258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组成六个三位数,分别是258285528582825852

四、尝试练习

由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练习

.   练一练第2题。

1)先指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图上的信息,理解“其它的数”的含义,再让学生连线。

   2)练一练第3题。自主完成,全体交流。


 

【板书设计】:          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1000632     499632

1000499     4991000

 

【教学反思】:

四、认识克和千克

 

 

课题名称:用天平测量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天平,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选定的物品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天平,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学难点】: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教   法】:互动教学

【学   法】:动手操作、体验感受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教师谈话,引出关于天平的认识。

师:教师展示天平。问:这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下物品同样重?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品不一样重。

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品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品轻。

两边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二、学习测量

1.教师拿出鸭梨和玻璃球,首先让学生直观判断哪个重,按着估计一个鸭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然后学生进行实际测量。

师:同学们,今天教师带来了两样东西,看一看是什么?(出示鸭梨和玻璃球实物)

1:鸭梨。

2:玻璃球。

师:对!鸭梨和玻璃球。不用掂,不用天平,同学们能判断了这个鸭梨和一枚玻璃求哪个重吗?

生:肯定是鸭梨重。

师:我和大家的意见一样鸭梨比玻璃球重。下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一个鸭梨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呢?

15个。

28个。

310个。

……

学生说,教师记下猜的数。

下师:现在,我们用天平测量一个。我把鸭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求,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放鸭梨。

师:天平有什么变化?

1: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

2:天平向鸭梨这边倾斜。

3:指针偏向鸭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2.讨论鸭梨和玻璃球的关系。由天平平衡了得到鸭梨和玻璃球同样重,最后得出:一个鸭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师:同学们观察现在的天平,你发现了什么?

1:天平平衡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1: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2:说明鸭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3:说明一个鸭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如果学生说不出一个鸭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教师可这样引导:

师:左边一个鸭梨,右边6个玻璃球,说明什么?

天平左边放一个鸭梨,右边放6个玻璃球,天平就平衡了,说明一个鸭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也可以说一个鸭梨等于6个玻璃球的质量。

三、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自己的语文书和铅笔盒等,先掂一掂感觉一下,再估一估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然后用天平实际测一测。

学生分组活动,把测量结果记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多放一个就重点,少放一个就轻点的情况,所以让学生用“大约”一词来叙述。

四、小结

刚才我们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了鸭梨,语文书铅笔盒有多重。在实际测量物品测量时也不一定必须用玻璃球作单位,书上用的是玻璃球作单位,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弄懂图意后,自己完成,可以根据天平图直接判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1题的(1)题,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1:天平左边放一瓶墨水,右边放着5个玻璃球。

2:天平是平衡的。

师:好!请你自己完成第1题的填空。

2.练一练第2题,利用学生带来的实物,让学生估测,再实际测量。给学生充足时间完成测量,然后交流各自测量结果。并填在表里。

 

 


 

【板书设计】:                用天平测量

 

 

【教学反思】:

 

 

 课题名称:认识千克和克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   法】:实物教学

【学   法】:操作体验、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

1、教师拿出自己早上买的西瓜,让学生猜质量和花的钱。

师:今天早上老师买了一个西瓜,(把瓜举起来)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个西瓜有多重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让学生充分发言。

2、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称。

师:同学们,要想知道物体有多重,用什么来测量呢?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称西瓜有多重?(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见识的机会。)

生:用秤来称。 

师: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称呢?

1:台秤。

2:电子秤。

3:我还见过杆秤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台秤、杆秤、电子秤都是人们常用的称物品有多重的工具。其它的你还认识吗?

生:我认识泵秤。

二、认识千克和克

1.认识千克。

 (1)认识台称

教师介绍:我们通常用台称和电子称来测量物体有多重,用千克和克作质量单位。千克是国际统一使用的一个质量单位。千克可以用kg表示,克可以用g表示。同时让学生了解1千克=2斤。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个台称来秤来称一称这个西瓜。(教师把西瓜放在台秤上进行称量。)

师:观察台秤,你发现了什么?

生:指针原来指着“O”现在指着3

生:台秤的指针指着3说明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如:

1:是3斤吧!

2:不对!刚才老师说这个西瓜是6斤。

3:是3千克。

如果学生说出3千克,教师肯定并介绍,如果说不出,教师直接说明。

师:台秤上指针指着3,说明这个西瓜重3千克。老师告诉你们,前面我们用的是斤,是我们人民以前使用的质量单位,今天为了方便国际间的交流,所以要求使用国际统一的质量单位。千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质量单位。

老师板书:千克

指明这个西瓜重6斤,又重3千克。

师:同学们想一想,千克和斤有什么关系呢?

11千克等于2斤。

22斤等于1千克。

2)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秤的表盘,在交流发现了什么的过程中

认识千克的字母表示,丰富关于台称的知识。

师:对!现在大家再仔细观察台称的表盘,你还发现了什么?

1:上面有从110的数字。

2:像针一样上面有许多小格。

3:上面还有两个字母“kg”。

师:这两个字母表示千克,教师在千克下面板书“kg”。

师:根据上面的数字和小格,你能想到什么?

1:这个台称最多能称多少千克。

2:不是整千克的时候,就看两个数字中间的小格。

2.认识克。

1)教师拿出以克为单位的台称,让学生比较与千克为单位的台称有什么不同。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克及字母表示g,最后测量苹果的质量,学会读数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来称一个苹果有多重。教师把苹果放入标有kg单位的台秤上进行称量。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1:指针还不到“1”

2:指针在01中间。

师:指针还不到1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这个苹果不到1千克。

师:对!这个苹果确实不到1千克,现在我们换一个台秤来称一称。

教师拿出标“g”单位的台秤。

师:同学们看这个台秤和刚才的台秤有什么区别?

1:这个台秤上的数很大是100200……

2:一个标有单位g,一个标有单位kg

师:老师告诉你们这个g也是一个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表示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克为单位。

教师完成板书:千克   克

                     kg  g

2)师生进行测量。

把苹果放在以g为单位的台秤上,让学生说出苹果有多重和怎样知道的。

师:现在知道这个苹果有多重了吗?

生:200

师: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

1:指针指着200,就是200

2:把要称的物品放在秤盘上,观察指针,指向几就是有多重。

3.教师提出“在什么情况下有千克作单位,在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生可能会说:

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称不到1千克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测量较重物品时用千克做单位,测量较轻物品时用克作单位

三、千克和克的关系

1.出示一袋500克包装袋的盐,让学生看一看,然后放在台称上称一称。

师:我们知道了克和千克都是常用的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盐)这袋盐有多重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500克,因为商品包装袋上有标签标着呢。

师:那我们现在称一称,来验证一下标签上写的对不对。

教师演示称量一袋盐的质量,称量结果正好和包装袋标的一样。

师:谁来掂一掂,感觉一个它的质量?

让同学们轮流掂。

2.拿出两袋食盐,让学生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克?再在天平上称一称,使学生直观了解1000克=1千克

师:那么两袋食盐有多重呢?

生:1000克,因为一袋是500克,两袋就是两个500克,也就是1000克。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分别放在两种台称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分别操作,学生观察:当两袋盐放在标有g的单位的秤盘上,指针指向1000,放在kg单位的秤盘上指针指向1

师:同样是两袋盐放在不同的秤上称一个是1千克,一个是1000克,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1千克等于1000

教师完成板书:   1千克=1000       1kg1000g

四、拓展练习

1)提出:1个鸡蛋重多少克?

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再用台称称一下。

2)提出:称出1千克鸡蛋。

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个。

五、课堂练习

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和克 

 

1千克=1000     1kg1000g

 

 

【教学反思】: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