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仅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住。由于是一间百年老屋,灰尘和泥土常从屋顶上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直灌。每次移动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我稍微加以修补,使屋顶不再漏雨。室前就开四扇窗户,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射,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前)又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煞是可爱。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喜悦的感受多,悲怆的感受也多。

在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院内外小门多了,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开,变动过好几次了。家里有一个老妈妈,曾经在这里住过。这位老妈妈,是伺候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老妈妈时常对我说:“这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过的。”老妈妈还说:“你姐姐小时候,我抱在怀中,(她)呱呱地哭着;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我从门外一一向你母亲回答。”(老妈妈)话未说完,我(感动地)哭了,老妈妈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从童年起就在轩中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她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在这里?真象个女孩子呀?”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了。”不一会儿,拿了一个象牙做的手板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时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它!”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象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轩的东边以前曾做过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然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门住在里边,时间长了,能根据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

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知识点:

一、实词

1、词类活用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一词多义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顾视无可置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其制稍异于前

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余稍为修葺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轩东故尝为厨

余既为此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他日汝当用之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吾儿,久不见若影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殆有神护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3、重要实词释义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诸父异爨

一日,大母过余曰

何竟日默默在此

大类女郎也

去,以手阖门

吾家读书久不效

余扃牖而居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制稍异于前

 

4、古今异义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二、虚词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某所,而母立于兹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余扃牖而居,久之

 

某所,而母立于兹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信义安所见乎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娘以指叩门扉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

他日汝当用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三、特殊句式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其制稍异于前

 

四、重点句翻译

1、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5、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6、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视频教学:


练习:


课件:

教案:

课题名称

一间屋子,两种情感,三个女人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文中基本实词的解释以及像“之”、“于”等虚词的解释和用法,辨析多义词“以、为、凡、归”等,了解和掌握特殊句式;

(2)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3)整体把握“一间屋子,两种情感,三个女人”的文章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锻炼独立思考和探索文本能力;

(2)学会小组合作,并寻求最佳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归有光先喜后悲的情感变化;

(2)赏析《项脊轩志》的散文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1.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深层次理解文章作者的情感;

(3)从细节处探究艺术表现手法及语言应用。

2.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作者的情感;

(2)艺术手法及语言应用探究。

三、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教学法、分析探究法和课外延伸法等。

学法:预习思考法、合作探究法和情景模拟法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导语

常言道,家是温暖的港湾,而那小小的房子便是家的象征。古代文人也尤为关注居住环境,对于文人而言,家不但是一个避风遮雨的居所,更是精神上的家园。《归去来兮辞》里“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陶渊明遵随心意回到自己陋室的欢欣;《陋室铭》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何陋之有?”是刘禹锡安贫乐道、高雅志趣的寄予。他们或恬淡孤高,或陶醉自然,但都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里诗意地栖居着。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散文《项脊轩志》就是作者归有光专门为自己的书斋所作的记,那么这其中又包含了他何种情怀呢?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归有光的笔触走进他的项脊轩。

【设计意图:以不同作品中对“家”描绘来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2.走进作者

(1)生平事迹

让学生齐读注解中的介绍并圈划,后展示《明史·归有光传》片段ppt补充内容,进一步了解。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自幼苦读,9岁能文,20虽精通经史,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2)文学特点

A.散文多记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B.注重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C.篇幅短小,结构精巧;

D.学习《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

【设计意图:通过书本和老师补充的知识,让同学们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先知其人,而后走进他的“家”。】

3.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nài),室名“惜抱轩”那么,归有光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项脊轩”呢?

项脊轩:轩,小屋。本指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后把像轩车的屋子、走廊都叫轩,今天轩用来指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多用于书斋茶馆。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居于太仓﹙今江苏)项脊泾,故以此为书斋名。从“项脊”两字来看,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同时“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两者还有着明显的区别。“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柳宗元《小石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设计意图:通过题解,不仅让学生了解“项脊轩志”的由来,还引导他们知道“志”这一种新的文体】

(二)整体感知

先全班朗读。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情感如何?在纸上写出。然后小组交流。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评判形成小组基本共识。教师在全班范围内随机抽取2-3名代表同学发言。并由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把握。

提问:曾有人把这篇文章简单概括为“一间小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那么这小屋、这两种感情和这三个女人又具体指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得出答案。

明确:

(1)一间小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是一间小阁楼,从第一段的描述出可见也是作者的书房。

(2)两种感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可见本文包含了作者悲喜两种感情。此句也是文章情感转折的过渡句。前喜后悲,悲多喜少。

(3)三个女人,母亲、祖母和妻子。第二段中提到了老妪、母亲和祖母。但作者写老妪实则为引出对母亲的思念,从“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可得知,老妪和我同样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她并非作者主要怀念的人物而是忆母的引子。第二段后半部分写祖母,“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大母即是祖母,从祖母对我说的话引起想念。第四、五段写了妻子,通过“吾妻来归”、“吾妻归宁”和“吾妻死”怀念亡妻。

(三)具体研读第一段

全班朗读第一段。

根据作者情感的转折句,我们可以把文章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部分第一段,作者的情感体现为喜,第二段直到结尾体现的是悲情。

(1)提问:现在让我们具体研读第一段,什么事情让作者感到喜悦?

明确:项脊轩的修葺,及其前后变化。

(2)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作者的小阁子及在轩中读书的快乐,我们发现这段文字明显可分为两个部分,即修葺前后,请同学们找出修葺前后的项脊轩有哪些变化? 

明确:

①修葺前: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漏水:注(灌入),足见破楼不堪;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昏暗。

②修葺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不漏水;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

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幽静;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影移动——雅致。

(3)提问:从文章“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中,我们能看到作者的为人如何、志向如何?

明确:

① “兰桂竹木”就象征着归有光的君子为人。兰花意喻着高洁、坚贞的精神,桂花代表着高尚的道德,竹又彰显气节,坚韧挺拔、不畏严寒。而“杂植”又显得一丝潇洒不羁。

②“借书满架”又说明作者是个好读书之人。归有光自幼聪明好学,九岁能文,十四岁参加童试,二十考得第一,被称为“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从“偃仰啸歌”中,我们又能想象到作者读书的悠然姿态,在书斋中“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作者沉心于古籍文学,希望学有所成,考取功名。

(4)提问:小鸟啄食与庭阶寂静形成鲜明对比,却更加衬托出环境的清幽。这是什么手法?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里,还有用到此种手法的诗句或语句吗?

明确:

以动写静,反衬。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考察学生纵览全文,举一反三的能力)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5)提问:“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明确:

这句话的魅力就在于展现了一个动态世界。三五之夜就是十五的夜晚,明月照亮半截墙壁,倾泻而下的月光洁白柔和,撒在桂树间。风吹树摇,树影也随之起舞,地上斑驳一片。在作者的眼里这都显得如此可爱。这也描写出项脊轩的幽静和作者的惬意、闲适。

【设计意图:以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结合知识迁移的学法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思结合,口动、手动、心动,眼到、手到、心到。】

(四)小结

解读完第一段,大家能够看到项脊轩给作者带来的不仅仅是修葺之后的喜悦,更伴随着自然之趣与读书之乐。但这种快乐仅仅维系在了第一段中,在接下来的文章,作者经历了家族的分崩离析,也感受到至亲离世的悲痛。下节课再让我们来具体探讨作者的悲情离愁。

【设计意图:以整体感知课文情感脉络为主、以文本细读为辅的教学方法展开此课时的教学内容,并且最后透露给学生下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

第二课时

(一)简单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大致感受到了作者归有光在项脊轩中流淌的悲喜交错之情,也细细品味了可喜之事,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项脊轩的可悲之事。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粗略总结前两节课并顺势导入此节课。】

(二)具体研习——悲中之闻(段2-5)

1.叔父异爨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1)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到处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明确:最初、已而、共、两次

对于大家庭的“三世变迁”,作者并未做过多的叙述,只是一句“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待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是多么高度浓缩的家庭版《战争与和平》,原来是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待诸父异爨”后,先是竖起了隔阂的“篱笆”阻断往来;继而干脆筑起一堵堵战争的“墙”,而且“往往而是”,一派四分五裂之状!几句话,将三世变迁浓缩其中。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停留其中四个意象 “鸡、犬、篱、墙” 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鸡和犬大家会先想到成语——鸡犬不宁,鸡飞狗跳。)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作者没有就家族变化作出议论,只是用平静的笔墨将现状展现出来,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悲凉与无奈。家族的分裂就是第一件可悲之事。

2.幼年丧母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归有光先写了母亲的离世,但是他不是直接地记叙而是通过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之口了解母亲的一言一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这种极平凡的叙述中却表达出最亲切的怀念。

(2)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

——扣门扉这些动作细节表现了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爱心肠的慈母形象。

(提示学生: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翻译家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这就是第二件悲事——慈母早逝(板书:慈母早逝)。

3.愧对祖母

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

(1)“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2)“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阖”字体现了祖母小心翼翼关门,害怕打扰孙子的心情。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3)“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

(提示学生: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明史•舆服三》: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至九品,笏俱槐木。),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4)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

①对祖母的怀念;

②对祖母的愧疚。“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说明伤痛不仅是只是对祖母的怀念,还有多年后未功成名就的归有光愧对祖母对作者的殷殷期盼。(ppt上补充背景资料: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这份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这就是第三件悲事——愧对祖母(板书:愧对祖母)。

4.轩四遭火

在经历了家族分裂、幼年丧母、少年丧祖母的接连打击下归有光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带着这个疑问齐读一下第三自然段。读毕,我从“轩东,故尝为厨”到“殆有神护者”一边读一边翻译(见附录),同时提醒重点字词、句式。

(1)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这两句话又回到了项脊轩本身,补叙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可见作者归有光仍然是积极向上,奋发读书的而不是遭受打击后意志消沉。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的事,显出项脊轩的屡历劫数,这也是“悲”的补充。

这就是第四件悲事——轩四遭火(板书:轩四遭火)。

5.夫妻永隔

余下两段是作者成年后(35岁考中举人之前)补写的,我们就来看看成年的归有光有哪些伤痛(请学生齐读)。读毕,请学生先依次解释PPT上的重点字词,再仿照前面两点的分析归纳,对成年归有光的伤痛作分析并归纳。(提问:从文中那些话可看出归有光夫妇间感情深厚?)

学生回答后从“余既为此志”到“今已亭亭如盖矣”一边读一边翻译(见附录),同时提醒重点字词、句式。并对语句背后的情感进行分析。

(1)“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一问一学,表现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夫唱妇随,生活美好温馨。在封建社会中礼教盛行,特别是宋明时期,那些封建士大夫即便是夫妻相处也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男尊女卑,丈夫总是高高在上,女子却要受到许多的约束。归夫妇的情感在当时是非同一般的,他们俩人无话不说、两情无猜、琴瑟相和,可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不受约束,身心自由,可见其平等、和谐的夫妻关系,非同一般的恩爱。

(2)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

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原因。由此还可以推出,“吾妻”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仅是“阁子”,更有“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能转述姐妹之间的悄悄话,也说明夫妻感情亲密。

(3)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于我于妻,项脊轩都是一间满意的小屋。可后来我为什么“室坏不修”,即使“使人复葺”却“多在外,不常居”?)

明确:怕睹物思人——欢乐不再(吾妻死)    

久卧病无聊——内心惨淡,精神无所寄托。

(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请学生回答:你们觉得这样结尾好么?好的话好在哪里?)

院子里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种下的,是谁种下的?归有光妻子亲手种下的。所以,见物如见人。看到它,想起昔日的温馨生活,禁不住便悲从中来。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作者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但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补充教材中所删去的《项脊轩志》的原文片段,根据不同班级的教学进度进行调整:若时间充裕进行简单补充;时间紧张则跳过。)

【设计意图:以引导探究为主结合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思结合,口动、手动、心动,眼到、手到、心到。】

(三)总结

1.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

让同学们朗读“四百多年里……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总结一下项脊轩志的写作特色:

(1) 结构“关”情

从结构上看,全文都紧扣项脊轩来写(先介绍项脊轩本身,再叙述了发生在轩中的种种家常事),并且以“悲”“喜”作为贯串全文的意脉,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2) 细节“撩”情

从细节上看,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 质朴“增”情

从语言上看,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正如钱基博所言:“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然以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难怪清吴德旋给予项脊轩志“有寥寥短章而逼真《史记》者”的极高评价。

【设计意图: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以欣赏活动为辅的教学方法总结此篇文章的教学内容,并且最后升华主题,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思想内涵进行启发式的明确。】

(四)布置作业

1.请学生完成下发的《项脊轩志》练习作业。

2.阅读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和《寒花葬志》,结合《项脊轩志》,写一篇给亡妻或王母的追忆信。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准备的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并通过第二个作业检验学生知识迁移、情感体验共情的能力。两个作业分别针对两堂课的两个重点,真正做到人为学之本,学为教之本。】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反思

《项脊轩志》是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优美散文,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我整篇教学设计预围绕“一间屋子,两种情感,三个女人”展开,以启发教学法、分析探究法和课外延伸法的教法和预习思考法、合作探究法和情景模拟法的学法为主,让学生在回味朗读,感悟情语中进入作者的文本世界。

并且我在教学设计中并没有强调突出归有光的身世之悲,而是把重点落在其对亲人的怀念上,主要是出于课堂容量和学情的考虑,我觉得对亲人的怀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为基础才能保证体味感情的深入。

不足之处在于我没有照顾到全方位的学生或者说班级。如果在基础较差的班级,学生可能难以在阅读中发现细节,并体会平凡细节背后蕴含的深情,对情感的把握上也不能十分到位。而且我对学生的引导还做得不够多,需要思考怎样在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时适时进行适度的引导,既不能被学生牵着走,也不能生拉硬拽拖着学生走。



高中生学习推荐:
高中化学(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物理(微课+课件+教案+考点)汇总
高中数学(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微课精讲+考点汇总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思维导图汇总下载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思维导图汇总下载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