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生命教育的原则和课程样态

2017-03-07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生命教育系列]


新生命教育的原则和课程样态

——新教育第十五届年度主报告之

《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文摘

作者|朱永新


        新生命教育如何开展?在学校教育中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与现有体育、心理、安全、思品等课程的关系是什么?生命教育的活动与体验课程如何开设?如何通过绘本课、阅读课、电影课、生命叙事剧等课程开展生命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并且系统解决的问题。



        (一)新生命教育的原则


       新生命教育的原则,是我们从事新生命教育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我们特别重视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1)以尊重生命为根本,重视过程的幸福与完整。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教育中的爱特别关注。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其实,真正的爱里本应该包含尊重。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以爱为名,行干预之实,甚至对生命的成长进行控制。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尊重的根本性。如果说教育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那么如果没有尊重,就等于没有池塘。

        爱是喜欢可爱的部分,包容不可爱的部分。所谓包容,则是一个人内心已经存有是非对错的判断后,在己对人错的情形下,对自我的道德升华。

        对于生命来说,爱当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对生命的尊重,爱就没有了方向,就是没有智慧的爱。

        尊重则不同。因为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发展之中,因此,对生命的尊重,是对一个人未知潜力的尊重、对一个人未来可能的尊重。尊重是对不同甚至相反意见的认可,是对自我的挑战,是对差异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敬畏。尊重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飞跃。

        只有尊重,才能产生敬畏。教师尊重生命,则能敬畏生命、敬畏童心,从而对自身积极进取、对学生真正平等相待。学生尊重生命,才可能真正自省与尊师,从而主动汲取教育的养分,最快成长。这样在基于平等之上的尊重,是所有生命之间和谐共存的根本。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命教育中有着丰富的关于身体健康的内容,这意味着食堂、宿舍、医务室的工作人员,都是课程的实施者之一,而这些场所也同样是开展新生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尊重为底色,我们将无法想象这样的新生命课程该如何开展。

       同时,新生命教育重视过程。我们认为过程的幸福完整本身就是一种结局,而通常意义上结局的幸福完整,由每一段过程中的幸福完整体现和累积。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因此在新生命教育的进行中,我们会更加强调自主性和个体的自我感受,要指导、帮助教育中的每个人去追求幸福,与追求幸福的过程也即获得幸福的过程。


        2)以身心舒展为前提,吻合生命节律,凸显个性发展。


        我们都有经验:一个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在紧张恐惧时,都会呈现出紧缩的状态,而在肆无忌惮时,又容易呈现出放纵不羁的状态。显然,这两者都不是理想的生命状态。而我们用“舒展”一词描述我们认为理想中的生命状态。这是指经过引导后,生命个体能够在自由与纪律之间、在动与静之间找到平衡状态,并自如展现。

        生命的舒展,既不同于对生命的压抑,也不同于生命的自然呈现。压抑固然不利于发挥生命的潜力,纯粹的自然呈现也会放任自流,是对教育的废弃。新生命教育遵循舒展的原则,就能让每个生命通过一定打磨,但又如前所是地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美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从而避免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尤其是一个通常意义上优秀的个体对一般个体的压制甚至控制。

        同时,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天有早晨、中午、傍晚一样,新生命教育应该遵循着相应的节律。这种节律对教学的内容而言,是不同学科的科学组合,是吻合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对教学的方式而言,是符合学习心理的疏密得当;对学生的每一天而言,是身体和精神在动与静、张与驰上的错落有致。新生命教育特别重视身体教育,新教育特别重视艺术教育,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这样吻合生命节律的舒展,就像不同种类的花朵有着不同的花期一样,能够让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日益突出个体的特点,这时配合以合适的教育,就会真正培育出有个性的人。



        3)以生命共同体为基石,强调师生共同成长,家校合作共育。


        新生命教育,需要生命唤醒生命。新生命教育提出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里的每个,不仅指向学生,同时包括教师,乃至父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的本质是互相依赖的生命,是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学生、学生父母,三方所形成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统一:没有孩子的诞生,父母不是父母,只是普通的男女青年;没有教师的出现,孩子只是孩子,不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存在,教师也就不会存在。这样在教育中彼此依存的三方,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三方平等的协力,生命之间才能出现积极的碰撞、有效的交流、相互的促进,共同朝向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一目标前行。因此,教师和父母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最好的父母,从而开展最好的新生命教育。但另一方面,人无完人,最好永远在明天,永远不存在一个最好的自己,因此教师和父母能够与孩子彼此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激发、共同成长,就已经是最好的教育者。

        不仅孩子、教师、父母,从更大的视野来看,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但又是人类整个命运共同体的一员。脱离整体,只观察个体生命的成长,就像我们眼中只有一棵树,而忽略了整片森林。人类这个命运共同体,不仅指的是在今天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共同的生存困境而不得不如此看待,而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像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从来就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每个人,包括我们的孩子,都是这条生命河流中的一滴水。

        因此,教育生活中一旦形成这样教师、学生、父母的生命共同体,家校合作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所有教育中的家校双方合作,都会起到1+1>2的良好作用。在新生命教育中,家校合作共育这一点则是画龙点睛之笔。生命是完整的,新生命教育因此更是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完整,才能最大意义上体现出效用。因此,和新教育的其他课程相比,所有的新生命课程都更有必要赢得学生父母的支持,都应该在校内和家庭中同时开展、形成互补;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同时,协调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借助于“新父母学校”“家校合作委员会”等项目,将新生命教育的开展场所扩展到家庭之中,创设更多适合于家庭开展的新生命课程。“家校合作共育”作为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我们将在2017年的新教育年会上更深入地研究与讨论。



        (二)新生命教育的课程样态


        作为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新生命教育是所有年龄阶段都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发展需要。在具体学习中,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规律,选择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和当下成长所需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科学、系统的组织,形成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新教育课程子系统。

        早在2004年,我们曾经提出过“新六大行动”(新父母教育、新公民教育、新生命教育、新职业教育、新教师教育、新农村教育),已经将“新生命教育”纳入研究领域,并且提出了新生命教育的五个维度和三级目标。同年,我们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合办了全国首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教师高级研修班。课题组成员袁卫星、许新海、陈国安等人当时陆续编写出版了《生命课》《生命教育》《生命与安全》《班会18课》等教材与读本,供部分学校部分教师使用。十年来,在新生命教育的探索上,我们一直没有止步。在学校尚未开有专设课程的情况下,新教育人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各种课程在探索新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已有课程实践

        课程进行着新生命教育探索。如活动课程的体育课程、晨诵午读暮省课程、电影课程、班会课程等等,如主题课程的每月一事、生日课程、生死课程、生命叙事课程等等,以及其他学科的渗透课程等等。

        而且我们应该注意:哪怕今后已经开有专设课程,但新生命教育也不仅仅只在专设课程中开展,而应该是专设课程和以上已有课程的有机结合,共同推进。

        我们对已开展的这些投入少、效果好的各学科新生命课程介绍如下。



        (1)新体育课程

        体育,顾名思义应该是对身体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身体教育也同样受到应试的功利化戕害,丧失了教育的丰富内涵,而演变为对身体的简单训练。体育的意义远远没有被我们所认识。针对体育在教育改革中经常被边缘化的情况,美国卡耐基委员会的一份报告(《高中》)指出:“没有比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知识。没有它,就不能成功地实现人生中的任何目标。”该委员会推荐所有学生都要修一门健身课,认为学校在促进国家健康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身体教育的片面化、机械化,导致了生命教育的窄化、矮化和异化。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应该是“根据人体适应与变化的自然规律,有意识地用人体自身的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科学方法,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教育活动”。有如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已故清华大学教授马约翰先生说的:“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

        因此,我们所倡导的“新体育”,不是某一种或几种简单的运动方式,而是在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特质的前提下,以健康、健壮、健美为三级目标,以身心统一发展为指向、将特质充分发扬为特色的运动课程,是对身体的完整教育。

        我们把身体分为健康、健壮、健美三个阶段:健康是指身体无病痛的正常运转。健壮是指身体达到同一年龄的指标上限。健美是指身体能够外在呈现出所拥有的体育精神。健美的阶段,正如《论语》中整整一章记录的孔子身体的礼仪与美一样,美妙的姿态应被诠释为精神的外化。

        “新体育”作为对身体本质的回归,是一种对现行体育的超越,也是一种对狭义生命教育的突破。狭义生命教育中关注的问题,虽然都是重大问题,但都具有突发性和特殊性,不是人们生活中普遍遭遇的。新生命教育通过新体育的开展,将狭义生命教育所关注的问题扩展为日常生活中普遍面对的问题,通过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针对普遍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实现确保狭义生命教育的深与透,又能起到更为广泛的作用。



        所以我们提出并努力探索新体育课程,呼吁一场“身体的革命”。如何在新教育学校开展“新体育”?我们有这样几点主张与建议:

        一是保证每天运动一小时。所有的新教育实验学校,都要保证孩子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左右的新体育。生命的运动机制研究表明:一个小时的运动,是确保学生身心正常发展的最下限,事实上,如果情况允许,还可以适当加大运动的时间。

        二是强调身体的舒展、对自我的挑战与提升,淡化竞技。人的力量、速度、韧性、耐力等,需要一定的训练才能形成与强化,但实现这些的一个前提,是每个人在自身已有基础上,对自己的突破。一旦过于强调竞争,以其他个体为参照系,就容易走向反面,反而无法达到最高水准。

        三是注重体育精神的熏陶与体育文化的提升。新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意志的培养、人格的历练,特别强调相关文化的渗透和濡染,让学生从一项运动中窥一斑而见全豹,让强健的体魄同时造就强大的心魂。

        四是注意个性,突出特色,提倡综合渗透。运动是多样的,人的喜好也是多样的。运动应该考虑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那种让所有学生全部踢足球或者打乒乓球的做法,显然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只有尊重个性的特质,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进一步强化,才可能发挥出每个生命所具有的特长。为此,我们特别主张各种运动与其他课程融合,开发为具有渗透性的综合体育课程,如运动与晨诵、运动与音乐、运动与阅读等等相融合,让知识更有生命的活力,让生命更富于文化的韵致,都将把新体育课程推向新的高度。

        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已经在新体育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以海门市东洲小学、三厂小学等为代表的一些学校,主张“让运动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健康身体成为我们的人生追求”,以“三全一自主”(即教师、学生、家长的“全参与”;晨练、大课间、体育课、社团课、节假日的“全天候”;学校、家庭、社区的“全方位”;因人而异,选择适合自己爱好特长的运动项目的“自主性”)为特点,向师生提出了“一二三”要求(即坚持一项运动,热爱两项运动,熟练三项运动),旨在强健师生体魄,凝聚团结力量,激发生命潜能,幸福悠长人生;真正做到了“让身体承载梦想,让运动张扬生命,让阳光洒满跑道,让健康点亮人生”。

       正是这样,新生命教育通过新体育,通过这样幸福的运动过程,纾解人的消极情绪,激发人的主动意识,强化人的积极心理,从而实现“体育的革命”,拓展体育的外延,丰富体育的内涵,使生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孩子最应该学好的是体育课

        玩与教育(三人谈)



        (2)每月一事课程。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十大行动之一“每月一事”项目,就是通过习惯养成的途径来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确定人生最重要的12个习惯作为教育主题,从一件小事展开,通过广泛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研究、主题随笔、主题展示、成果评价等形式,将生命教育贯穿其中。

        我们初步确定的十二个主题是:1月,学会吃饭——节约的主题;2月,学会走路——规则的主题;3月,让我们种棵树——公益的主题;4月,让我们去踏青——自然的主题;5月,学会扫地——劳动的主题;6月,学会唱歌——艺术的主题;7月,学会玩球——健身的主题;8月,学会微笑——交往的主题;9月,学会阅读——求知的主题;10月,写封家书——感恩的主题;11月,学会演说——自信的主题;12月,坚持日记——自省的主题。

        这些主题活动包括实践活动、体验活动、研讨活动、反思活动等。我们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生命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展、丰富、完善。无论是哪种活动,都要体现出活动中主体的积极性、建构性、反思性。

        生命的发展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只有通过活动实现生命的觉悟,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发展。借助“每月一事”开展生命教育,是新生命教育尤其是“养成与交往”板块一种很好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近年来,江苏海门新教育实验区在每月一事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如海门实验小学从2011年开始,开发和建构了“十个学会”技能课程,即学会整理房间、学会做五种菜、学会游泳、学会写一手好字、学会一项球类运动、学会一项艺术特长、学会办电子报、学会表演、学会主持、学会小发明。其中前六个是必修项目,后四个是选修项目,也可以用其他个性技能替代。2014年,又启动了“八礼四仪”教育,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八礼”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基本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易懂易学易做。童心、真爱在耳濡目染中被唤醒,“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生命意识由“礼”而走在“仁”的途中。

        明年,新教育年会将继续关注养成教育的问题,梳理新教育学生的习惯清单,并且研发相关的课程,将此行动进一步细化、强化。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如何切实推进每月一事?



        (3)晨诵午读暮省课程。

         “晨诵午读暮省”不仅是新教育倡导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模式,是我们的传统课程之一。

        新教育晨诵和其他晨诵不同,在选材上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围绕当时当地的客观环境选材,力图营造更真切的情境,一是围绕师生当下的生命所需进行选材,力图让诗歌与生命产生最大共鸣;在诵读上则强调情感与诵读内容的共鸣,通过心灵进入诗歌营造的情境,从而出现生命在场的叩击。

        阅读是教育开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午读正是以共读的方式开展新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共读是新教育旗帜鲜明提出的阅读观之一。具体到不同年龄阶段有细节上的不同:在小学低段以绘本、短篇为主,以“读写绘”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体悟;小学中高段以及中学其他年级段,则顺应生命需要,根据新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阅读其他相关书籍。

        暮省是指师生、甚至学生父母在完成一天学习和工作后,以不同的方式如口语交流讨论、日记、随笔等,对一天的生活进行回顾展望、思考与反省,通过这些对生命的自我反思和体悟,教育得以内化为自我教育,从而让生命的发现、成长和超越,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晨诵午读暮省”课程让师生度过张弛有度的完整一天,新生命教育也这样通过一天又一天的积累,最终呈现出生命的变化。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晨诵的理论与实践(上)

         新教育晨诵的理论与实践(下)



     (4)电影课程。

        在新生命教育的实施上,电影课程有着先天优势:借助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每一部精彩的电影都必将综合着戏剧、美术、音乐等多方资源,营造出活灵活现的情境,将受众带入其中,深度体验,润泽生命。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36节电影课养成好习惯

        从电影中汲取教育的力量



        (5)班会课程。

        对一位训练有素的新教育班主任而言,班会并不是处理各种紧急事务的大杂烩,而是一个工作安排有急缓、内容调度有章法的大舞台。班会课相较于其他课堂,更为自主、自由,因此老师、学生、学生父母的生命,都可以更为便捷地在这个舞台上得到展示、碰撞与交流。

        无论是以学生父母为对象的相关培训,还是以学生重大问题为对象的深度讨论,或者以重大节日、纪念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清明节,以及相关社团活动等,都可以在班会课的时间里,以课程的方式进行“少而透”的实施,让新生命教育从各个层面切入,积极引领着大家的成长。


        (6)生日课程。

        诞生,是一个生命最值得铭记的日子,生日,理应成为一个人最为盛大的庆典。新教育生日课程用仪式擦亮被遮蔽的生命,让平凡的时光闪耀不凡的光芒,已经成为一份献给生命的精美精神厚礼。它一般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开展。老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己对学生的殷切期望,精心挑选出吻合学生特质的诗歌、故事,对诗歌、故事进行修改,将学生的姓名植入其中,并选用学生照片、精心配上背景音乐制作PPT,将学生的生命与音乐、美术、文学等融为一体。在学生的生日当天,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诗歌、讲述故事,作为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送给学生。



          (7)生死课程。


        有生则有死。但中国人常复述孔子的话:“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不必过多地去考虑死亡这种终极问题,先好好活着再说。这其实反映了中国人往往更重视现实世界,而忽略了彼岸世界。这句话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其实反过来说更合适:未知死焉知生。能够以死亡来反观生存和生活,从而珍惜有限的时间,致力于最痴迷的事物,迅速有力地行动,就是让死亡发挥出了积极的意义,才算解决了“死亡”这个任何生命都无法绕过的重大问题。这也就是新生命教育的生死课程所希望做到的。

        最近,李开复先生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李开复罹患淋巴癌,治疗期间,他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和体悟。一般而言,人只有像李开复那样真正面对死亡时才会对生命有深刻的再认识。生死课程就是要让人在健康时,就真正懂得“向死而生”的意义,知道死之必然,生之不易,生之幸福,生有价值,生有意义。

        对于孩子开展生死教育,其意义同样十分深远。首先,可以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孩子会亲身经历长辈、宠物等的死亡;同时,也会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一些关于死亡的资讯或报道;另外,在文学、美术、影视等作品中也会接触到关于死亡的描写……所有这些,都可能给他们带来恐惧和焦虑心理:一方面,担心死亡随时降临到自己头上;另一方面,担心身边的亲朋甚至宠物随时失去生命。我们以健康的心态坦率地讨论死亡各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孩子平抑死亡问题引发的上述精神痛苦。其次,可以建立正确的生死观,积极向上地过有意义的幸福生活。“生”与“死”是生命的一体两面。因此,既要引导孩子认识死亡现象,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生存技巧,更要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价值。通过对生死的思考和理解,培养出追求幸福追求意义的人生态度。再次,可以理解并实施临终关怀。如同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生命、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也是人生的无缺。因此,如何让临终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不留下遗憾和阴影,这就是临终关怀。孩子在理解后会给身边的临终者施于实践。



        (8)生命叙事课程。


        生命叙事课程主要分为班级叙事、生命颁奖和戏剧展演三大部分呈现。这个综合课程应该如何开展,我们在去年的年度主报告《艺术教育“成人之美”》中进行过详细介绍。生命叙事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艺术元素的综合课程,与此同时,从命名到内容都显示出它也是新生命教育的一个实施途径,是一种重要的新生命课程样态。并且,生命叙事课程在实际开展中,从各个层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是一种不可或缺、值得推荐的新生命教育课程。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期末庆典——新教育的生命叙事课程


        总而言之,在目前还没有开展专设课程的情况下,无论是综合相关课程,形成“多侧面”,显性地开展新生命教育,如小学的体育与健身、语文、自然、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初中的体育与健身、语文、生命科学、科学、思想品德、社会、历史等学科,高中的体育与健身、语文、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历史等学科,都是新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我们在不改变现有课程形态的前提下,把新生命课程的每个版块内容,与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机对接,找到两者之间在内容上的交集,在相关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间接达成新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还是重视其他课程,形成“全渗透”,隐性地开展新生命教育,如音乐、美术甚至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这些课程中,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新生命教育,让知识具备生命的温度,成为活生生的智识,让知识增添生命的能量,帮助学生以新的视角进一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以更大热情去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就像我们去年探讨的新艺术课程,就要利用艺术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知识可以是冰冷僵硬的纯粹客体,也可以在教师重温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在学生全新建构知识的体系中,成为生命触摸世界的一种方式。后者也就是了新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卢志文先生早年曾是一位优秀的中学化学老师,他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一个观点,说:“我从来不说——我教学生化学;我一直都说——我用化学教学生。”从教学生某一学科,到以某一学科教学生,其中蕴藏的正是最为朴素却最为根本的新生命教育理念。

        生活处处皆课程。除了上述比较成熟的课程之外,还有许多新教育实验教师在结合教育现状、自身条件,继续研发更多适宜的课程,如安全课程、心理课程、养殖课程、旅游课程等等。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李红梅老师就用新生命课程润泽着教室里的生命,她开发的《寻找秋天最顽强的生命》《树叶的重生》《蚕的美丽蜕变》《杨柳青青春意浓》等生命课程。这些各具特色的课程,不仅对于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的交往,有着很好的引领和帮助,就连学生父母也在跟随师生的一次次课程实施中,感悟生命之美,自身被唤醒,得到了新的成长。

        由此可见,尽管本职教学任务繁重,但对于新生命课程,一线新教育实验教师不仅是最有发言权的实施者,也是最富开发能力的探究者。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生命教育]


        新生命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生命叙事的诗、思、史

        新生命教育宣言: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生命叙事:新教育人的行走方式

        基于新教育的教师生命叙事个案研究

        生命叙事—— 生命的姿态与精神的出路

        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为每一天注入生命源泉

       教育的目的:生命生活生长

        让生命幸福完整

        生命叙事的体裁与风格

        新教育的生命叙事课程

        如何缔造一间完美的教室?

        新教育是什么?

       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

        新教育对研发卓越课程有着怎样的思考?

        发现电影中的生命镜像

        用生命歌唱

        寻找生命的红杉林

        賜时光以光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