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无他,唯念兹在兹

2015-12-25 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她以创造性的教育智慧和满满的爰,为孩子们营造了丰富多采的生活;作为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她曾在新教育实验2012第十二届山东临淄年会上精彩绽放;她的新教育实验专著《24节气里的诗词诵读》和《书信在教室里飞翔》至今仍然畅销;她被《中国教育报》誉为“中国的雷夫”;她曾获得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称号,她的故事在新教育广为传播。她,就是现任北京亦庄小学三年级小蚂蚁班的包班老师常丽华。祝福常丽华老师。文章转自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微信。


教育无他,唯念兹在兹

——常丽华答《教师月刊》十问


1、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人、哪些事对你影响至深?

常丽华: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女儿。

自从有了女儿,我才对生命的成长有了真正地理解。成熟的教师有两个标志:理解孩子,理解教育。女儿童年的美好,也是我努力要给学生童年留下的。所以,孩子们在离开我们的教室之后,总会对我们共同生活的日子念念不忘。

女儿青春期的挣扎,让我懂得教育的终点是生命的自由。所以,我2014年在教室里的变化,要归功于女儿成长给我的启发。


2、在你的教育生涯中,你有哪些得失可以与同行分享?

常丽华:教育无他,唯念兹在兹。我并不聪明,唯一的就是热爱和坚持。

老师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我们只要知道目标和方向,和孩子一起朝前走去,孩子会远远超过我们。

很多时候,我会给自己因为忙碌不能坚持读书的借口。这很可怕。一个不读书的老师,带给孩子的教育一定是一片长满杂草的荒地。


3、你觉得当前的师生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常丽华:师生关系最大的问题是不信任。

课堂上喋喋不休是不信任,动辄想教化孩子是不信任,把孩子的时间牢牢控制住是不信任。到北京之前,我的教室足够美好,因为我爱孩子们。但我不敢说对他们是信任的,孩子一旦偏离我预想的轨道就会慌乱。来到北京后,随着女儿的成长,我坚信一点:对生命无限信任,是教育不能改变的原则。

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如何建立?我觉得,老师要先信任自己。而信任自己的前提,是要自己足够强大。足够强大,就意味着要有足够高的专业能力。

说到底,老师的专业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信任不是态度,信任是能力。


4、在你看来,爱学生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常丽华:首先,老师要保持着一颗活泼泼的仁心。无论孩子遇到什么情况,都能以同理之心去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任何问题,都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所以,小学老师一定要懂儿童心理。

其次,要有能力把孩子带向远方。也就是说,要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智力挑战。

再次,要和孩子真正生活在一起。教育即生活,老师即课程。我们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5、这个时代,有一种以升学、高分、名校为核心元素的“教育成功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常丽华:教育不能用成功来衡量。成功学是功利主义的表现,会把人异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生命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顶端),这是生命最高的自由。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教室生活一以贯之的。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我们让孩子不断产生高峰体验,享受求知本身的快乐,而不是外在的评价。


6、有些时候,外部环境可能不利于个人的理想追求,但个人并非就必须受制于环境而无所作为。对此,你是怎么看并怎么做的

常丽华:只要我们信念如磐石,整个世界都会为我们让路。

我现在在亦小的环境很自由,学校给了每个老师自由创造的空间。

没来北京前,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领导和老师都不认可我:带着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也没看见孩子的考试分数有多高!甚至,我带着孩子外出旅游,也有家长匿名电话打到教育局。但我知道我做的是对的,是孩子成长需要的。当然,最主要的是我喜欢。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学校的各项考评中都是倒数,我从来不在乎这些东西。直到我带的班级有了成绩,大家也就都认可了,很多荣誉也不期而至——重要的是,我之后的教室生活,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帮助。


7、如果你认同教师需要有一些“必读书”,那么你会推荐哪些书?

常丽华:也许应该是这样一些人的书吧:

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阿德勒、皮亚杰、维果茨基、佐藤学。

但这些人的书仅仅是我能读懂的。还有一些人的书我读不懂,比如黑格尔、老子、庄子……如果有生之年读懂这些书,才是真的没有辜负自己。


8、你对年轻教师有什么建议?

常丽华:第一建议就是沉潜到孩子们中间,去理解孩子。秀秀一开始不会上课,孩子们常常说“听不懂”——课堂不是一日之功。我在建议她不断听老教师课的同时,建议她每周给家长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描述每一天的生活,二是针对一个孩子写他的成长故事。这样,就逼着她不断去观察,去理解孩子,理解教育,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她说,周四晚上是她最痛苦的时候,因为周五上午就要把信给我看。但是写着写着,她就习惯了,重要的是,她有了不一样的观察孩子的视角。

第二个建议是日不间断地阅读。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开篇就谈到这个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是阅读。当我们的阅读仅仅是教材教参和一些快餐式的书籍时,我们的工作,可能真的就陷入到了恶性循环中。每天,我坚持至少一个小时的阅读,我因此才有自己研发课程的能力,我的生活才会比较从容。


9、你最高的理想?

常丽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0、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常丽华:一心一意,是世界上最温柔坚定的力量。患得患失,被外在的荣誉所累,就永远没有幸福的高峰体验。


常丽华:我的教师生活


1987年的那个暑假,当我得知中考竟然被师范录取时,大哭了一场。那时候,我胆小到无法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只喜欢一个人读书写小说。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但要成为一名老师,在我,却是一件极为恐怖的事情。

——因为,我内向、胆怯又自卑,无法想像自己站在讲台上会是什么样子。

二十多年以后,我却发现,除了做老师,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更吸引我。是孩子们给了我力量,和他们在一起,我变得活泼、轻松又自如。重要的是,孩子们让我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工作,恰巧又是最喜欢的,这是最幸福不过的事。

2012年来到北京之前,我只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天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然后再从一年级开始……


(一)、我的教室

教室,这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词语!关上教室的门,就是一个安全、自由的王国,我和孩子们能想到的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可以在教室里成为可能。我会有狼狈、疲倦、茫然的时候,却从未想过离开。因为只有在教室里,我的心才会安定。

慢慢地,我有了自己很朴素的理想:让我的生命,和遇到我的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都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

——教室,就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

20049月,我又从一年级开始时,得遇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干国祥老师、马玲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我的教室开始有了独特的气息:

每天早晨,我们都在音乐和诗歌中开始一天的学习——这是我们的晨诵课程。低段,我们穿越了大量有趣的童谣和优美的儿童诗。中段,我们就要开始浩浩荡荡的古诗词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跟随着二十四节气,走进唐诗宋词,走进古老的中国文化中。而到了高段的儒家课程、泰戈尔课程,会让这间教室的孩子,习得世界上最经典的语言。每天二十分钟,日不间断,用声音唤醒诗歌,用诗歌唤醒生命,这是我们诗意生活的开始。

每个学期,我们只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习语文课本,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来阅读经典。低段大量的绘本和桥梁书,引发的是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中段,孩子们在大量的童话、小说的阅读中,完成阅读的自动化。高段,我们开始深度阅读,科学、历史、人物传记也成为我们的必读书。整个小学阶段,孩子们被书香浸润——我们从来不面向考试,却能轻轻松松赢得高分。我从来没有带着镣铐跳舞的感觉,只是和孩子们一起自由地舞蹈——我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从来就不是矛盾的。

每个学期的旅行课程,也是孩子们最盼望和向往的。2010年国庆节,我们和家长、孩子一起去上海参观世博会。去之前,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世博会的课程——我们熟知了很多馆的内容,了解了很多国家,教室里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大大的地球仪,给了孩子们另一双看世界的眼睛。所以,当孩子们达到世博园的时候,就像故地重游一样。家长们很感慨:孩子们可以给我们当导游了!这是课程的魅力。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世博的知识,还有他们开阔的胸襟。而当孩子们穿着班服走在世博园里时,也是世博园最独特的风景。

我们教室有最隆重的庆典:每个孩子的生日。每个孩子过生日时,我会精心选择一个暗含了他独特的生命气质的生日故事讲给他听——当然也讲给全班同学听。在这个故事里,有这个孩子的影子,也有我对他的期待。然后,全班同学给他读我根据生日故事写的生日诗。接下来,每个同学都会为他画生日画、写生日诗——装订起来,这就是属于一个孩子的生日书,这是我能给予一个生命的最隆重的礼物。

……

这样的教室,这样的生活,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虽然遗憾很多,力不能及的地方也很多,但我们始终兴致勃勃地往前走着。


(二)、我的包班生活

20129月,我来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这是一所刚刚诞生的学校,在李振村校长的带领下,致力于“全课程”教育实验,从课程入手改变学校生态,让师生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个人守住一间教室,而是要和团队一起,尝试另外一种教育的可能。

20129月到20139月,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做了课程的准备,开发了始业课程。在120平方米的主题教室里,两个老师包一个班,承担除英语、戏剧之外所有学科的教学。其实,我一直很怀疑:能行吗?我唱歌跑调,画画也没有感觉,到底行不行?那时候,李振村校长一再和我们讨论: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音乐美术的技巧第一还是热爱第一?我们从小都是专职的音乐美术老师教的,为什么还对音乐美术充满恐惧?包班的意义,就是要让音乐和美术都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校长苦口婆心,我们依旧忐忑不安。没想到的是,20139月开学以后,两年多包班生活的体验,让我对教育、教室和生命有了不一样的理解。而我这个不会唱歌跳舞的老师,竟然带出了一批非常热爱唱歌跳舞的学生。

首先,包班,让教育不再割裂,缤纷的生活就是教育本身。

无论杜威,无论怀特海,无论陶行知,都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概念。可是,社会的压力,极端的功利主义,教育已经沦陷为一门学科加另一门学科,再加另一门学科,生活本身被忽视了。而我们的课程本身,则是指向儿童生活的。一年级上学期,我们九月的课程主题是《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每天的儿歌、故事、音乐、色彩、游戏,让孩子深深喜欢上了学校和教室,自豪于自己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十月的动物课程,教室恍若动物园——学会如何和动物相处,学会珍惜动物,是十月课程的核心。当一条蚯蚓来到教室拜访我们,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送走,然后想像它的故事、画出它的故事。这个课程,最终以《我家是动物园》的写绘故事结束,人和动物的关系,孩子已经有了朦胧的认知。再比如,十一月的课程主题是拼音国探险记。拼音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彩虹桥把声母城堡和韵母城堡相连,恶女巫嫉妒拼音国的幸福,就施了魔咒,让人们都昏睡过去……于是,孩子们俨然以勇敢的小卫士自居,要踏上解救拼音国的旅程。这是学习吗?这是学习,但这是游戏中的学习,是生活中的学习。他们穿过一道道有密码的大门,开始挑战黑夜,挑战一个人上街买东西,挑战妈妈不在家时独自安排生活……最终,孩子们成功解救了拼音国。我们和孩子一起,把丰富的生活“活”了出来,孩子怎么可能不喜欢?

其次,包班,我能把握住教室生活的节奏,师生从容幸福。

一年四季轮回,一日黑夜交替,顺应着大自然的节奏,人类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找到了生活的节奏。对一间教室而言,师生生活的节奏如何把握?我们都知道,把握好了,师生就是从容的;反之,就容易陷入忙乱之中。和传统学校不一样,我们的课程表完全由我们两个包班老师协商制定。因为我们清晰地知道每个课程的时段目标,所以,当我们既聚焦于每堂课的目标,同时也聚焦于一天、一周的目标时,就是从容的、自由的。

来自杭州的一个老师,在我们教室跟班听课两周之后,很感慨地说,一般学校的课程表和作息表,像一个巨大的中药铺,横平竖直塞满了各种药材,老师按方取药。所有的抽屉中,都安排了各种学习内容,老师和孩子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孩子们从一堂课走向下一堂课,谁管你多想把没完成的画儿给画完?谁管你多么想把看了一半的故事书给看完?可是,她看到在我们的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掌握情况调整进度,她这样写到:

一年级的课堂里读读写写唱唱跳跳,有语文、算术、绘画、美术、戏剧、生命学科的多种元素,又浑然一体。孩子们学的不是一门课程,孩子们在体验和展示自己的生活,让孩子体会到“我在这儿,我很重要”。

是的,我们的课程安排,是应和着生活和学生生命的节奏来的。我坚信一点:课程的终端,不是物化的东西,而是一个个活泼泼的、发展了的生命。而让每个生命,如其所是地成为他自己,是课程最核心的目标。


(三)、2014年,课堂走向对话

这一年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开始带着老师们共读佐藤学的书,讨论对话的课堂如何形成。和我搭班的老师叫赵秀秀,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有很强的思考力。她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课堂改革的艰难:

常老师试着开始新的挑战,放弃设计精美的课件,自己把话语权给孩子,倾听孩子。每天常老师会跟我聊两句,也会说佐藤学的改革好难啊!也会埋怨孩子怎么不会说呢,也会因为有一点进步欣喜不已,也会想不出办法而着急……常老师跟我们这些刚从教的老师一样,真实地经历着一天天的改变。有一天,一个老师在班级里听课说:“上学期,常老师不是这样上课的呀,变化好大啊!我一直是来看常老师上课的,今天看的是孩子们不一样了。”是的,课堂是孩子的,要看的就应该是孩子的思考……

课堂就是孩子和文本、同伴、自己的三重对话。走向对话,这是我2014年课堂的追求。

秋天课程中,有一篇小古文《秋虫》:

明月将出,虫声四起,时高时低,时近时远,其声不一。

这堂课,我只有两个话题,孩子却给了我太多的惊喜。

第一个问题:“自己读读,先在小组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孩子们的发言是如此精彩——

“明日将出就是明月出来了。”

“我反对她的说法,我觉得是明月快要出来了。”

“我赞同他的观点,因为有个‘将’字”。

“时高时低是有的在高处,有的在低处叫。”

“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我觉得可能是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另一组的孩子起身反驳。

“我觉得他们两个说得都对。我们可以理解成有的在高处叫,有的在低处叫;也可以理解成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一个小女孩立马起来发表意见。而整个过程,我并没有多少话,只是偶尔串联一下他们的发言。

在第二个话题“说说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时,孩子们的发言同样把课堂点亮了:

“我仿佛看到在一片竹林里,明月出来了……”

“我回忆起去年的事情,我到乡下奶奶家,晚上的时候,真是这种场景啊。”

“我也有这种回忆!”

……

这就是我期望的课堂: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好的教育也是如此。


一间教室的长大,教室里孩子的长大,依赖的是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什么是新教育?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