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临床实例

去甲肾上腺素渗漏
来源:丁香园;作者:图图的师兄a


药物渗漏率多不多?

据国外学者统计,外周静脉给药导致的药物渗漏率为 0.1%~6.0%,经中心静脉置管给药的渗漏率大约为0.3%~4.7%。

儿科患者静脉给药渗漏发生率远高于成人,达到 11% ~58%,其中>70% 儿童为 <26周的婴幼儿 。



输液渗出/输液外渗定义

输液渗出:
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由静脉破损、导管滑出静脉或输液速度过快所致。是最常见的外周静脉治疗相关性并发症。

输液外渗:
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
症状和体征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或发凉,输液速度减慢,外渗后2 -4周发生局部组织坏死。



渗漏原因

(1)静脉壁弹性差导致液体渗人周围组织。
(2)穿刺过度,损伤静脉后壁。
(3)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
(4)导管脱出静脉,操作不当使针尖刺破外套管未能及时发现。
(5)外套管未完全送人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
(6) 患者躁动不安,固定不牢。


分级标准

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小于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在2.5- 15cm之间,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皮肤发源,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伴有麻木感。
4级:皮肤发白,变色,紧绷,瘀斑,呈半透明状。肿胀, 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呈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疼痛,可为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发泡剂或刺激性的液体渗出。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应急预案

1.临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多巴梵丁胺、间羟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护士应掌握血管活性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剂量、输注的方法及副作用。
发现外渗时,立即停止在出现外渗的血管输液,更换输液部位。
报告医生和护士长。

2.仔细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性质等,详细记录在监护记录中。
如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液体的外渗,立即以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玻璃酸酶局部封闭,稀释外漏的药液并阻止药液扩散,同时促进外渗药物吸收,起到止痛的作用。
根据外渗程度,可重复封闭,两次之间间隔时间6~8h为宜,一般封闭2或3次。

3.外渗局部选用如意黄金散加甘油或香油调配后湿敷,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应保持24h 以上,并进行床旁交接班。

4.抬高患者患肢,促进外渗液体的吸收,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

5.外敷药物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位的清洁、干燥。患者自感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可遵医嘱使用冷敷。
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热敷。

6.当外渗部位出现水疱、破溃、感染时,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清创、换药处理。

7.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进行各种穿刺。

8.严密观察患者药物外渗处皮肤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等变化,并做好记录。

9.护士在整个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如何处理?


通用方法:
(1)立即停止输注或注射,但应保留针头或静脉通道;
(2)缓慢回抽尽可能多的药液,不要按压渗漏部位;
(3)药液回抽完成后移出静脉通道,不宜在该渗漏部位远端静脉再开放静脉通道;
(4)报告医师并获取治疗医嘱,必要时联系临床药学科获取支持;
(5)抬高渗漏部位 48h 以减轻肿胀;
(6)根据医嘱给予特效解毒剂或对症治疗。




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无需冷敷或热敷,仅需使用特效解毒剂对抗的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
上述药物渗漏时仅需使用酚妥拉明0.5mg/ml 渗漏区域皮下注射,但总剂量不超过0.2mg/kg。


参考文献:

1.李安琼编著. 临床护理应急预案手册[M]. 2016

2.钟冬秀,谢红英主编.临床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3.张志清,曹玮.我院静脉用药物渗漏处置规范简介.临床合理用药2014年2月第7卷第2期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