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一记(3):流感嗜血杆菌是如何被发现?和流感是一回事?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什么是 Hib?

Hib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的缩写,是流感嗜血杆菌的一个亚型,可以引起儿童脑膜炎、肺炎、会厌炎等多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甚至可以导致儿童死亡,是严重威胁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健康的一种疾病。


流感嗜血杆菌是如何被发现的?

1892年,波兰细菌学家Pfeiffer在一次流感暴发期间,在一名患者的痰中发现了这种细菌,并认为这种细菌和流行性感冒有关。
1918~1919年,在另一次流感大流行中发现只能从部分患者鼻咽部分离到此菌,此后又从脑膜炎患儿的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到这种小杆菌。
1920年,Winslow等根据此菌生长需要全血或血液组分,是嗜血的( blood-loving),把这种病原体命名为“嗜血杆菌”。
直到1933年, Smith等人从流感患者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出流感病毒后才确定这种小杆菌不是流感的病原体因此建议命名为“流感嗜血杆菌(Hi)”并沿用至今。


流感嗜血杆菌和流感是不是一回事?

每到流感流行季节,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就是流感病毒,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

Hi所以被如此命名,是因为它是从一名流感患者痰中分离出来的,故曾有过流感杆菌之称,并误认为它是流感的病原体,是引起1912年流感大流行的原因。

实际上这完全是两回事,Hi是细菌,流感是病毒引起,这是两个迥然不同的病原微生物。


流感嗜血杆菌分多少型?

20世纪30年代,Margaret Pittman的研究显示,实验室分离出来的流感嗜血杆菌可以分为有荚膜和没有荚膜两种形态。

根据抗原性和生化特性的不同,可将有夹膜细菌的荚膜多糖分为a、b、c、d、e、f 6个血清型。
它可以引起侵袭性感染,其中95%的侵袭性疾病是由b型引起。

对无荚膜的细菌未作血清分型,无荚膜型菌株的致病力低,通常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之一,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也会引起疾病,但比有荚膜菌株的毒力低,如引起支气管炎,鼻窦炎和中耳炎等,患者以成人为主。


流感嗜血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Hi的荚膜和菌毛是其主要致病因子。

荚膜位于最外层,由1个核糖、1个核糖醇和1个磷酸基组成,称多聚核糖基核糖醇(PRP),这是一种多糖,与细菌的毒力和免疫原性有关,因此也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 PRP,以抵抗i的再次入侵。

荚膜可抵抗宿主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保护菌体对机体的侵袭力,并使它在人体内大量繁殖,菌毛可使细菌黏附在宿主黏膜上,以利于细菌侵入人体。

此外Hi的细胞壁中含有的内毒素为脂寡糖(LOS),它的致病作用目前尚不能确定。


流感嗜血杆菌是如何致病的?

Hi可存在于正常人的上呼吸道,人群中的携带率为30% ~80%,但大部分是无荚膜型(NTHi),通常不具有侵袭性。
荚膜型,尤其是Hib则具有侵袭性。

在疫苗前时代,3%~5%的正常婴儿和儿童鼻咽部能分离出 Hib,但在成年人中很罕见

Hib 从鼻咽部进入人体,首先寄居在鼻咽部,可仅做短暂停留,也可潜伏数月而没有症状(无症状携带者)。

目前,病原体侵袭入血的确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在某些协同因素作用下引起了细菌的侵袭性感染,如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此前感染病毒或者支原体等。
细菌入血后靠荚膜的保护作用形成菌血症,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体内的其他部位引起发病,脑膜和肺是最有可能受累的靶器官。


两种不同类型的Hi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两种不同类型Hi的比较见表。


Hib 可引起哪些疾病?

人体感染Hib后可有无症状携带或上呼吸道寄居、呼吸道黏膜感染、侵袭性疾病3种情况
最严重的是 Hib引起的侵袭性疾病,它可以累及许多器官。

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无菌的体液或组织(血液、脑脊液、腹液或肺组织)中检测到Hib,就称为Hib侵袭性疾病。常见的侵袭性疾病有脑膜炎、肺炎、会厌炎(咽喉炎)、败血症、关节炎和蜂窝组织炎等。

少见的疾病类型有骨髓炎、心包炎、中耳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

Hib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发生细菌性脑膜炎和其他侵袭性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来源:刁连东,翟如芳著. 疫苗应用与安全问答[M]. 201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