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何继江:北京的雾霾指数高于周边所有城市,谁污染谁?

2016-10-16 何继江 何继江

10月13日,北京出现中度霾,全城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级别。官方先后发布了空气重污染蓝色、霾黄色预警。直到16日凌晨,雾霾还在持续。


 

这是的邹毅先生用蔚蓝地图网站数据制作“一目了然”系列图片。

对比显示,北京的雾霾比周边城市都严重.

在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可以查询到更详细的数据 http://www.aqistudy.cn。

13日中午至16日凌晨,北京空气质量一直处于重度污染状态。

北京的最主要污染物是PM2.5,此图与上图曲线基本一致。13日至16日凌晨,北京PM2.5浓度最高达331,平均195.5。

全国各省的PM2.5实时数据显示,15日上午8点,北京的PM2.5浓度明显高于河北省

城市数据也显示,北京的PM2.5浓度明显高于周边城市

13日北京天津和石家庄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都是很差

14日,天津和石家庄的空气质量略转好。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区域收缩到北京周边及北部地区,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比13号进一步恶化。

15日上午9点,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的地区从北京向周边明显扩大,尤其向北方扩展非常大。


15日下午6点,北京北方地区的空气质量有所好转,空气质量严重污染区域重新收缩回北京及周边地区,包括天津。

从13号到15号下午,北京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发生很大波动,但北京的空气质量却在不断恶化。



15日晚上23点,河北的PM2.5浓度降低至和内蒙古大体相当,北京的PM2.5浓度继续加大。


 

为什么北京的雾霾比周边城市都严重呢?请大家判断一下。




如果不刮风,则北京的雾霾主要是本地产生。

如果刮大风,雾霾就都吹跑了。

刮小风的情况下,周边的雾霾可能吹到北京,北京的雾霾可能吹到周边,谁污染了谁,这还真不好说。我怎么感觉是北京在污染周边城市呢。

 

北京本地的污染源主要有:1、燃油车辆排放。2、燃气电厂和燃气锅炉和不多的几个燃煤电厂。3、农村散烧煤。4、秸秆焚烧。5、工地场尘。6、烧烤、餐厨等。


按照北京市环科院的说法,燃油车辆等移动源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2015年9月3日,全国放假,京津冀工厂停工,京津冀车辆单双号限行,9月3号上午北京的PM2.5达到8微克/立方米的极优值。9号3号下午,北京市宣布原定的4,5号的单双号限行不限了。9月4日,北京PM2.5飙升至最高71。在全国放假,工厂停工不可能复工的情况下,北京市的PM2.5显然基本是本地产生的。


不同季节的污染源比例应该有较大的差异,比如供暖季节和非供暖季节,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北京要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计的年平均10微克/立方米的标准的话,所有这些污染源都要统统干掉。


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加快研究、加速行动。


先提两个建议吧。

建议一:从我做起,低碳出行。

能不开车就尽量别开车吧!何况现在轿车的装逼作用已经明显减弱了,自行车出行岂不更好。我虽然还没有换电动汽车,但已经将自行车和地铁作为最主要的市内交通工具。我的燃油汽车今年的行驶里程还不到2000公里。

摩拜单车作为自行车分时租赁的创新,是个极好的选项,推荐一试。政府应积极鼓励类似创新。我曾经建议“鼓励电动汽车、低速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踏板车均采用电子车牌,安装物联网芯片,接入互联网,鼓励车辆共享。”(《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年第9期 探索基于行业融合的能源互联网


摩拜单车已经基本实现这些功能。我相信我的设想会成为现实。我还建议“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提倡自行车和步行优先,鼓励建设自行车光伏廊道,提供遮阳避雨并且能发电的低碳出行道路。”  希望有城市愿意试点,我将乐意担任顾问,希望大家提供线索。


建议二:加快普及电动汽车,淘汰燃油汽车。

1、建议北京2017年的电动汽车牌照多于9万辆,燃油汽车少于6万辆。

2、争取2020年北京市禁止燃油汽车上牌照。

3、然后,北京实行燃油汽车单双号限行制,使北京在2025-2030年间基本淘汰燃油汽车。

4、2030年,北京禁止燃油车上路行驶。

北京的探索将为全国淘汰燃油汽车积累经验。


欢迎大家积极提供这方面的研究资讯、研究成果,以及治霾良策,我将努力学习,认真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将向各界积极建言献策。

联系方法:1、微信公号 何继江;  2、手机18001192876;  3、邮箱:hejj@tsinghua.edu.cn

 

  请看到此文的朋友广为转发,共同探究真相,治理雾霾,还我蓝天。


关于作者

何继江,博士,副研究员

现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政策发展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副秘书长等。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博士、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博士后。

主要从事低碳政策、能源互联网、低碳城市、技术转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负责和参加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的十余项科研项目。

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工作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文件起草组成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何继江微信公号,点击历史消息,可查阅能源革命等系列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