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0万人考公,900万人考教,这代年轻人怎么了?

小传姐 家传留声机 2022-04-04

如果今年考教师资格证的大学毕业生全部上岗,

全部所有教师岗位将被替代一半。

——家传


距离2021年国考还有一周时间。今年,102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有1/6,即200万年轻人摩拳擦掌,希望挤进“公家的单位”。
公务员职位毕竟稀缺,且是一考定终身,于是,先拿资格证再想办法进编制的教师队伍,迎来了井喷般的报名者:900万+。
这意味着,如果不算回国的100万海归毕业生,土产的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全部参加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
换个角度,2021年毕业的本科生909万全部考教。
另有462万人考研!并非有学术兴趣,只是有利于考公!
千年未遇吧


800万候补?


可能,从来没有如此凶险过: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几乎没有人愿意去企业工作了,哪怕是之前被视为香饽饽的国企和BTA等互联网巨头。
也就是说,不仅东北、华北等一向热衷体制内工作的区域,连长三角和珠三角这样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也齐刷刷地东北化了
如果说有什么黑天鹅的话,这可能是最大的鹅了!
我查了一下,2020年全国教师总数为1792.97万人,如果这次900毕业生全部考过,且全部上岗的话,全国教师将被整体替代一半!
当然,这些孩子们,也会去考公,但以那么低的录取率,剩下的大概率还是只能拿张教师资格证,成为候补教师,随时等待入缺。
如果每年有100万名教师退休,那么消化掉这批“候补”,需要9年时间,那时,他们将是32岁左右,比古代候䃼道台可能终身不得到任,还是要好很多。
候补倒也不是新生事物,在我大清年间,便有这个设置。清制,未曾补授实缺官员,在吏部取得候选资格后,吏部汇列呈请分发官员名单,根据职位、资格、班次,每月抽签一次,分发到某部或某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如欲免抽签,自行指定到某处候补,须另行交钱,称为指省或指分。
大清年间,不少候补官员,如果没有特别的门路,平时也只能找点零活,“灵活用工”,终其一生,最终一天官也没当过,以候补身份归葬祖坟。


南方人笑不出来了


以前,提到官迷,人们会笑话山东;提到对体制的迷恋,人们会提到东北。

但现在,南方人也笑不出来了。

我一位朋友,企业做得还不错,但他说,这两年招人特别难,感觉毕业生都不急着上班。如果找不到特别满意的工作,干脆以疫情期间找不到工作为由,在家休养。

那么,这些获得体制内工作资格的候补老师,会成为“恩养”在家、拒绝工作的三和大神吗?

又或者说,不得不去企业上班,但身在曹营身在汉,时时想着候补实缺,而不好好工作呢?

张华考上了国家机关,李萍进了一家央企,我在公办学校当老师: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样的前景,是我们想要的吗?
随着疫情以来技术和经济的停滞,很多产业都进入了存量博弈时刻,全国都在东北化。“不进体制还能干什么”的疑惑,也正在成为全国年轻人共同的困境。
《2021中国重点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状况报告》显示,受访的211、985高校毕业生中,有79%将“最愿意工作的企业”首选投给了国有企业。
但很现实的是,民企才是80%就业者的归宿。



这些老赖,很多都是企业家。这些人背后,都有一家没有挺过寒冬的企业,和一群不知该去往何处的离职员工。

《时代周报》9月曾统计,今年以来至9月初,国内至少有274家房地产公司宣布破产,大约平均每天倒闭一家。

又据说,阿里要裁员2万人,这只靴子还没有落地。

相比起来,公务员每年仅有0.05%的辞退率,也就是说,只要不踩红线,就不用担心失业降临。

像不像20世纪80年代的东北国企?


究竟有没有降薪


公务员正成为被期待的中产阶级力量。

前不久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社论中,专门提出要适当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工资待遇。

2022年计划招考公务员3.1万人,其中2万人是在税务部门扩充。

关键是,湖北、贵州等省,已经成立了警税作战机构,今后会以作战的方式,加强税收征管,以保证公务员和体制内人员的收入。

有这么天大的好事,长三角有些地方却成立了降薪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今年31省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仅上海市出现财政盈余,其余30个省市都存在收不抵支的问题,压力最大的河南、四川、云南等省,收支缺口都在2500亿元以上。

河南、江西、广东等地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教师,近期接到了追讨已发放的奖金、清退绩效奖励的通知。

在年轻人的中产梦还没有起步的时候,政府已经悄悄的开始过紧日子了。

但为了考公时有优势点,462万人报名考研,占毕业生总数的将近一半。

年轻人还能不能找到一张稳定、安静、高薪的办公桌?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