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学兰:梨园票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吴金江 和平杯官微平台 2022-04-23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06f3zyfh&width=500&height=375&auto=0

第六届“和平杯”十大名票第一名 


   温学兰是个精灵。1960年她才6岁,最大的乐趣就是晚饭后和他的哥哥妹妹围在父亲温宝森的身边学戏。父亲给每个孩子做了分工:大哥学孔唱余派老生,二哥学孟唱叶派小生,三哥学连嗓音宏亮唱谭派老生,四哥学龙以唱样板戏为主,妹妹学萍唱李派老旦。温学兰自幼生得眉清目秀,父亲让她学习青衣。

   孩子中唯温学兰最灵,模仿能力极强,无论学谁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她学戏极开窍,两遍下来便能演唱,板眼准确且声情并茂。在潘庄子、杜庄子、张贵庄、吴家嘴的土台上,唱念做俱佳的“小阿庆嫂”。给多少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60年代初,样板戏席卷全国。温宝森所在的天津第一机床厂成立了京剧团。受过专业训练的他自然成了该团的主要演员。幼小的温学兰常随着父亲去团里排戏,并高兴地接受了《红灯记》里第三场卖烟卷的小女孩的角色。从那天起,7岁的温学兰成了第一机床厂京剧团里最小的演员,并经常随团到工厂、农村巡回演出。

   在团里的日子,使温学兰幸福而快乐。聪明的她学习了很多的东西。在南郊的一次演出中,使温学兰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扮演李铁梅的演员因病不能来了,这可急坏了导演和剧务。突然,一个可以“钻锅”的小演员的影子在导演的脑中灵光一闪,“温学兰!”对,让她救场,由她扮演李奶奶,而由刘少红(原先扮演李奶奶)扮演李铁梅。化装的时候,兰子认真记词,反复默腔,内心充满了惶恐和兴奋。站在侧幕里,幼小的温学兰抬起头,望着父亲充满信任的目光,她勇敢地向舞台走去……

   温学兰在大家的期盼中,在千百个观众面前,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镇定非常,一个舞台上的“老者”,看不到一点“钻锅”的影子。戏在十分顺利的演绎着。那天扮演李玉和的是她大哥温学孔,演出圆满的结束了,在观众海潮般的掌声里,温学兰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的甜,她一下子爱上了老旦这一行,京剧在她的心里扎了根。

   16岁的温学兰正值含苞待放的花季,若不是与京剧有难解之缘,也许就是一名优秀的民歌演唱家了。因为她那水灵灵的嗓子和娇美的面容,天津音乐学院在众多的学生中将她录取,可兰子迷恋京剧的事情被学院的一位女教师知道了,她说天津警备区政治部正在戏校招考戏剧文艺兵,为何不去一试呢。当兵?穿军装?还能演戏?温学兰心动了,立即前去报考。

   那是夏末秋初的季节,当温学兰汗流浃背地赶到现场,女考生报名人数已达2000多人。而此次在津只招8名女兵,在天津戏校的大教室,聪灵的温学兰凭借《红灯记》李奶奶这一角色通过了两场考试,并且一场比一场发挥出色。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温学兰,从2000多名女考生中脱颖而出。同年10月23日,温学兰和现已成名的战友京剧团老生名家朱宝光及战友张慧玲成为穿军装的戏曲文艺战士。从此,开始了她长达12年的军旅生涯。

   12年的日日夜夜,都是温学兰一生难以忘怀的,东南西北的各各角落都布满了她青春的足迹。在农场,她们抬水种植苹果树、种花生;在郊县,她们耪地除草、挖圈养猪……超负荷的劳动没有累垮温学兰,反而使她更加努力、勤奋、坚强,在困难面前,她总是冲在前面。

   温学兰,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凭着惊人的毅力,和她的战友朱宝光、张慧玲联手合作演出的《红灯记》就有200多场!为了适应来自祖国各地的连队战士的需要,她还演唱过豫剧、河北梆子、晋剧、天津时调、单弦、民歌等,有时一天演三场,每场都有兰子娇美的身影和动听的演唱。一次在塘沽为连队战士和厂矿企业演出,已演了两场,由于兰子感冒发着高烧,最后的一场队长让她休息。可战士们不知细情,高叫温学兰的名字要听她演唱。为了答谢战士们的盛情,高烧的温学兰带病演唱了河北梆子《洪湖赤卫队》韩英的长达15分钟的唱段。后战士们得知她的病情,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1976年春末,天津警备区党委研究决定,把唯一的女兵提干指标给了她,就这样,她做了宣传队副队长工作,从此,温学兰就更忙了……

   1982年,宣传队解散,温学兰转业到了地方。告别了战友,像是告别了青春。在部队的所有的艰苦都变成了欢乐和美好的回忆,而所有的欢乐和回忆都变成了别离的泪水,尽情的流淌,流淌……

   部队的生活,炼就了温学兰健康的体魄和坚毅的性格。回到地方后,她始终没有放弃对京剧事业的不懈追求,参加了大量的京剧活动。十几年中,她先后在全国及市、区、局等戏曲比赛中拿了近30个大奖。其中一等奖近20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



   1998年11月3日,温学兰入围第四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

   对于兰子参加的这次全国性比赛,全家人都高兴异常。她父亲把孩子们叫到身边,针对此次大赛,为她制定了四条“准则”:正确对待、积极准备、认真排练、争取好成绩。44岁的温学兰和她的哥哥妹妹们,围坐在父亲身旁,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近40年的戏曲之缘分,竟向梦境一般。温学兰感到肩上的担子很沉,她心里明白,此一博,不仅是对自己多年艰苦学戏的一次汇报和检验,还包含着全家人的谆谆嘱托和天津票友戏迷的殷切希望。

   她走向了舞台,而且发挥了自己最佳水平。她荣获了“双十佳票友”第二名。当晚,在中国大戏院举行了隆重的颁奖晚会,并进行了精彩的演出。

   望着金色的奖杯,温学兰没有沾沾自喜,而是静心分析了此次比赛的得与失,虽然自己以尽了努力,可也为没能摘取“十大名票”,所差的零点零几的成绩给她带来了遗憾。

   为了更好的研究京剧艺术,她努力向传统戏进军,学习上演了《打龙袍》、《李逵探母》、《赤桑镇》等剧,并进行了多次彩唱。为了演好《李逵探母》失目的李母形象,她认真观察盲人的行走坐卧,仔细体会盲人的心里。还几次赴京,到战友京剧团和老旦演员刘莉莉学戏。刘莉莉深受感动,对她说:“兰子,转业这么多年了,工作性质也不对口,怎么就这么执着啊?”温学兰笑了笑,望着窗外满天的星斗,深情地说:“京剧,是我一生的恋人,她已溶进了我的生活……”

   2002年10月,是个金色的日子,在京剧道路上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温学兰,经过天津4场选拔赛的筛选,又一次代表天津票友戏迷站到了大家面前。备受关注的第六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此时将在津举行。

   10月12日的夜晚,华灯初放,中国大戏院门前人如潮涌,来自全国各地的票友精英云集津门,和天津的戏迷一起,向庆贺自己的节日;大戏院内灯火辉煌,人们欢声笑语,一派祥和的气氛。第六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坐在大戏院后台明亮的化装室里,温学兰镇定自若。40年对京剧艺术的不懈追求、全家人充满期盼的眼神、赛场激烈的角逐以及肩上所担负着的全市人们的希望,早已作云随风飘远……她看了一眼镜子里的自己,那花白的发丝和深深的皱纹既熟悉又陌生。

   温学兰,河东的温学兰,天津的温学兰站到了灯火辉煌的台上,站到了人们面前,千百双眼睛望着她。整个剧场静极了,只有温学兰那传情的表演和高亢激昂的歌声。两段激情饱满的二簧唱段和那大段如泣如诉、细腻传神的道白,无不使人荡气回肠、为之动容。天津的观众对演员是十分挑剔的,而温学兰的唱作无可挑剔。随着李奶奶那“血债还要血来偿……”刺破云天的声腔,观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人们再也抑不住心头的兴奋,高声地叫着,那雷鸣般的掌声铺天盖地的压过来……

   次日,第六届“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十大名票”揭晓,温学兰以无懈可击的超水平发挥勇夺“十大名票”第一名!

   荣获殊荣的温学兰静下心来,沉下浮躁激昂的心情。她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包括声乐、话剧、芭蕾、美术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论著,使她获益非浅。

   时运初通又遇阻,孰知苍天考验谁?

   她的丈夫范宝和深深地爱着她,并把爱默默地付诸于行动。他深知温学兰爱戏如命,他工作兢兢业业,在家中不辞辛苦承揽了一切家务,他上孝父母,下疼妻儿。这样一个好人,竟在2003年6月突患急性脑出血勿勿忙忙地离开了,温学兰“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就在这时,单位的工会主席打来电话,祝贺她被评为“首批天津市职工艺术家”,温学兰百感交集……。

   忽一日,好友来电,劝她报名参加第二届“东阿阿胶”杯全国京剧票友电视大赛。多少人的劝勉她都没有动心,直至年愈八旬的老父亲来电,语重心长的对她说:“如果你还是我的女儿,还是从前的温学兰,你就要勇敢的站起来,向前走!”听了父亲的一席话,她只说了一个字“报!”。温学兰顺利地进入了决赛。

   10月3日晚,温学兰站在中央电视台1千平方的演播大厅,为全国的戏迷观众演译了那段脍炙人口的《红灯记》“说家史”。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演技深深地感染了评委和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迎面扑来。

   温学兰,捧回大赛成人组天津彩唱唯一的一个金奖。

   温学兰,终于战胜了自己,走出了阴霾,活出了价值。

   有人称赞温学兰的戏曲鉴赏课讲得好,唱念做表声情并茂无所不能,有人说温学兰的论文《谈兴趣教学》写得出色独树一帜,有人说温学兰在第九届和平杯开幕式上与京剧名家李经文合作珠联璧合烁烁生辉,对于这些,温学兰感慨万千:“这些年,老师、亲人、战友、艺友和同事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都不是一个谢字可以了得的!我爱京剧,也爱大家!……”

   温学兰,梨园票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菊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其身后,昔日动人的一幕一幕的故事,也似化作风云飘散了,只留下一种精神在延续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