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 丹:我的京剧情怀

许 丹 和平杯官微平台 2022-04-23


 中国京剧十大名票许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398a5dqhz&width=500&height=375&auto=0


2012年10月24号晚上,第一场决赛正式开始。海内外京剧票友翘首以待的第十一届“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拉开了帷幕。

“和平杯”始创于199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享誉全国,波及海外。“和平杯”公认是我国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著名品牌,它是中国京剧200多年历史上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项由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层层选拔、经权威部门认定、并由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等荣誉称号的文化活动,因而深受海内外票友的拥戴,被广大京剧爱好者誉为中国京剧票友的“奥运会”、“奥斯卡”、中国京剧票友空前的盛会。

通过层层选拔,我有幸进入了第十一届“和平杯”的决赛圈。27日晚我以杨派剧目《乌盆记》登上了神往已久的中国大戏院的舞台,自信满满。整个反二黄唱段唱下来之后,天津观众们报以热情的掌声和叫好声,当晚状态良好,圆满的完成了比赛任务,并最终夺得“十大名票”的称号。

29日晚7时30分,颁奖晚会在中国大戏院隆重举行,由京剧名家王晶华上台颁发获奖证书。随后新当选的“十大名票”及“双十佳”部分票友进行了汇报演出。大轴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带来的《闹龙宫》片段,把此次晚会推向了高潮。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栏目全程录制了整台晚会。

当华丽的大幕慢慢落下,在好友和戏迷的祝福声中,自己的心情还是有些不平静。回想20几年来,从喜欢京剧开始到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庆幸的是,在我学习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值得终生感谢的好老师,我会永远感谢他们、记住他们。

我出生在农村一个家庭,从小受爷爷的熏陶,5岁时开始接触京剧,唱京剧。我的爷爷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他是从小听着“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长大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戏他基本上都看过,所以他不仅对自己的演唱要求严格,对我更是严加管教。我5岁开始学青衣,唱了7年之后,才发现没有假嗓而改学老生。开始的时候不想学,别的孩子都在外边玩,而我自己就在屋里抱着录音机听唱腔,很不情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听出了点感觉,便喜欢上了它,逐渐变成现在痴迷它。学戏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它不仅要求会唱,还要唱得有内容,又要把人物唱到戏中去,太难了。记得小的时候,因为《杨门女将》的一个唱段中最后一个腔总也学不会,还挨了一顿打。都说唱戏是打出来的,呵呵,挨打的时候深有感触啊。

2000年,我考上河北经贸大学,来到了石家庄,经人介绍先后认识了魏光老师,省京剧团的祝元昆老师,他们都给了我很多的关心与帮助。后来,又因为一个很巧的机缘认识了我的恩师王德馨,是他老人家真正让我领会了京剧的魅力和内涵。在以后的几年中,我时常到王老师家中学戏,受益匪浅。一上来王老师就说,你以前唱得比较规矩,但位置都不对,还得重新归置。那时,我一下子就懵了。没办法,只好从发音吐字开始,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其艰难与辛苦可想而知。王老师为我说的第一段戏是《乌盆记》的原板唱段“老丈不必胆怕惊”,一个字一个腔的教授与我,有时一个字就要说上一两个小时。王老师身体不是太好,有时看到他疲惫的眼神,我真不忍心频繁地麻烦老师,但只要我去,王老师总是精神饱满地为我说戏,丝毫看不出倦怠。我们常常说着说着就忘记了吃饭,记不清有多少次罗慧兰师母已经悄悄地为我们准备好了饭菜。二位老人确实为我付出了很多,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在王老师精心严格的教授下,最终摒弃了嘴里的业余范儿,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先后说了《乌盆记》、《四郎探母》、《打渔杀家》等余派杨派戏。

2001年,在我19岁时,就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参赛剧目就是老师教我的第一个唱段——《乌盆记》,一举成功,获得了金奖。获奖之后,我的老师非常高兴,但老师在高兴之余还是提出了很多不足。事隔多年,当时给我提的那些问题我仍记忆犹新。每想到此,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都无以言表。现在我的恩师虽已故去,但是,他留给我的艺术财富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在参加完一些比赛之后,我就很少参加活动了,只是平时找老师调调嗓子。2011年,在长安区邓小梅区长以及长安区文体局的支持下,在离家很近的地方成立了“长安梨园剧社”,我在那里与第十届“和平杯”“十大名票”获得者何一明老师负责具体事务。乐队中琴师由河北省京剧院的孙立强老师担任,鼓师由石家庄市京剧团的闫益明老师担任。其它演唱与乐队人员都是高水平的老师们在一起共同切磋学习。在我准备参加“和平杯”比赛的整个过程中,要感谢我们剧社的所有成员对我的支持与鼓励,尤其要感谢孙老师和闫老师,他们冒着酷暑一遍遍地陪我练唱腔,遇到不合适的地方,认真研究探讨,不辞辛苦,一丝不苟,两位老师严谨认真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为了“和平杯”比赛的录像达到更高的水准,还特别邀请了朱季梅老师为我担任月琴的伴奏,3位老师对艺术敬畏而又谦逊务实的作风,不由得使人敬佩。

另外,罗慧兰老师在我比赛前给我说了很多动作的要领,虽然老人家是梅派大家,但是,京剧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真是不厌其烦地一招一式详细地给我进行指导,每一个动作的点在哪里都介绍得非常清楚。罗老师的女儿王红也深得罗老师的真传,也给我说了很多嘴里的劲头。我的好朋友何一明老师在我参赛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也给予了我特别大的帮助。他对京剧的认识很高,也是经名家指点过的,他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一字一字地抠,一个腔一个腔地说,力求达到完美。可以说,没有各位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的是我到了天津之后,我的好朋友王雅文大姐更是在百忙之中去接我,孙志宏大哥也亲自到现场给予了唱法上的指导,还有崔老师,王斌老师他们更是抽自己的时间给我一遍一遍地调嗓练习;比赛当晚,除省群艺馆的董培英老师一直在照顾我之外,还有组委会的卢松老师,他一直在无微不至地关照我,这些充分地体现出艺术家们对我们这些票友们的关心与关爱,也体现了“和平杯”大赛组委会以及天津青年团的老师们对选手们的一份责任。还有张克老师、张子君老师、同去参加比赛的秀玲大组和小花大姐等给予了很多帮助与支持。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人在他乡,有这么多好老师、好朋友的关心与鼓励,心中备感温暖,在此我由衷地感谢所有关心支持我的人们,谢谢!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是回想起这些年来自己所经过的风风雨雨,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想到爷爷自小教我的不易,老师们付出的辛勤汗水,学院领导、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与家人的鼓励和期盼,想到这些不由得两眼模糊,泪水湿透衣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