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文广:一招一世界 一念一生辉

雨甜 和平杯官微平台 2022-04-23

 


第十三届中国京剧 “十大名票”李文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993wsir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李文广,江西南昌市人,出生于工人家庭,今年55岁,现为南昌铁路部门一名普通基层干部。小时候,他并非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喜欢打打闹闹,而对那个神奇的“小匣子(收音机)”里传出的京剧样板戏十分着迷。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广播里、电影中只有样板戏,这也正对儿时李文广的口味,毫不夸张地说,他在上高中前就已对样板戏能倒背如流了。虽然那时他对京剧的热爱是性趣所致,无规无矩,但应该说,从那时起就已跟京剧结下了爱好的情缘。

南昌市中心有一座“八一”公园,当年是市民休闲娱乐和各种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李文广经常带着书本和高考复习试卷到“八一”公园来学习,学习累了,或枯燥烦闷了,就围着公园假山溜达一圈。有一天,不经意间一阵悦耳的女声伴着京胡嘹亮的丝弦的演唱撞进了他的耳膜,他随声寻去,眼前的一幕却让他目瞪口呆——这清亮悦耳的女声,竟然出自一位七尺猛男之口。惊讶与好奇的心绪拽住了他的双腿,更抓住了这个年轻人的心。从此,这个京剧活动点总会鬼使神差地让他经常光顾。先是一句一句地学,跟着胡琴和会唱的人后面哼唱,不会看谱就只能先记下唱词,回家后就反复练习,嗓子找不到位置就反复练,仔细观察别人的唱法,一个字一个腔,一个板式地学唱,日积月累慢慢地就能跟着胡琴哼一些唱段了。李文广现在想起来,不无感慨地说:“与时下年轻人相比,自己青少年时期最爱的‘流行音乐’竟然是中国传统京剧。”

说起他是如何选择京剧小生这个行当的,还真有一些曲折故事。也许是受童年时期喜爱听样板戏的原因,他起初最想学的是老生。马派的潇洒,麒派的奔放,杨派的温醇都让他羡慕不已,但是由于先天条件的影响,他的大嗓不够厚实,调门上不去,总是难以达到自己心目中演唱艺术的效果。经戏迷朋友引导,李文广尝试学习了旦角,他喜欢梅派的雍容华贵,中庸大度,但却总是抓不住内在的奥妙。原来,梅派艺术唱念做舞是浑然一体难以隔开的,而张派艺术却是以唱为主,其他为辅(当时他是这么认为),并且张派唱腔非常华美俏丽,集合四大名旦的演唱特点,甚是好听,至此,李文广终归算是找到自己的抓手了。可是,学了5年时间,还是没能掌握和抓住旦角的神韵,转换不了“频道”,甚至不知道如何以男人之心去诠释女性的阴柔之美,提高进步幅度不大,他在京剧艺术的海洋里陷入了迷茫与苦闷。

正当李文广几乎要对京剧票友之旅中途放弃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邂逅了一位湖南的小生演员李正湘,针对李文广先天条件以及遇到的问题,李老师热心地给他讲解了小生行当的一些基本知识,推荐他可以试着学习小生,并且示范演唱了几段京剧小生唱段给他听,这让李文广既激动又感动。他听后醍醐灌顶,猛然醒过味儿来——小嗓加上阳刚之气,这才是最适合他的行当。李文广在感叹京剧艺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同时,趁热打铁通过李老师的指导说教,先学了几段小生的“打引子”,以及《会审》里的道白和连带锣经的表演,京剧小生艺术从此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关注、观摩、学习。

20世纪80年代的南昌,京剧艺术氛围比较浓厚,江西省京剧团、南昌市京剧团经常会有一些演出活动,而民间还组织了一个百花京剧团,李文广徜徉在京剧的艺术海洋里,看演出一场不落,并且还会找机会想办法去后台欣赏百花京剧团请来的外地演员化妆、喊嗓、对戏。熟悉之后,打听学习这些演员们的唱戏习惯与心得体会,之后他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推敲琢磨,练嗓练唱,整个80年代是李文广由对京剧、京剧人从陌生到了解的10年,从此他也撩开了京剧的神秘面纱,还差点成为江西省京剧团的一名专业演员。

李文广尽管没干上专业,但在业余学习京剧小生艺术之路上,却始终是以跑马拉松的心态稳步向前。京剧已经渗透进了他的灵魂、骨髓。可在学习京戏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始终没有经过科班的训练,也没有专业的老师上课指点、系统教授,所以学习的途径只能靠自己利用录音机反复听唱段,通过看录像的方式,从电视录像上“扒视频”,一个唱段过不去,一个动作做不好,都只能靠自己反复听录音看录像带,模仿推翻、再模仿再推翻,经常学习一个段唱,一个身段,一个眼神,录音机要听坏几个、录像带要看坏几盒,遇到瓶颈也会有不耐烦、想要放弃的时候,但是对京剧小生艺术的热爱,让他舍不得。生气过后,情绪复平,还是耐心再琢磨、再分析。李文广对记者说,可能是应了那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或许就是自己对京剧小生艺术的多年的执着,才成就了今天至少让自己还算满意的成绩。这些年来,他演过《白门楼》“小宴”,《白蛇传》中的“游湖”“断桥”,《 群英会》“大帐”,《柳荫记》片段,《会审》《望江亭》《西厢记(片段)》《春秋配》《辕门射戟》《监酒令》《桂枝写状》等京剧剧目,扮演的“小生”角色,得到了京剧专业人士和票友及观众的首肯与认可。

作为一个业余京剧艺术的爱好者、追寻者,李文广在学习京剧的生涯中,虽然没有正式拜师学艺,但却有幸受到众多名师的指导亲授,让他感到温暖如春,受益匪浅。1995年他在参加第二届全国京剧票友大奖赛时,得到富连成出身的小生名家诸世芬老师的热情厚爱,诸老师主动告诉他的师哥说,看到李文广就喜欢,连说话的声音都喜欢,主动要求收他做名誉弟子。在演出时为他扮戏,给他把场,并且利用极短的时间教授《群英会》的出场,《监酒令》片段。李文广尤其忘不了俞振飞先生的大弟子,一生未收徒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松年先生耳提面命的点拨,跟他讲掌故,教表演,说唱腔,谈经验,可以说先生离南昌前的10年是他受益最深的10年。现在想起当年先生的夫人、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岑秋女士,笑话松年先生和他是两个怪人,站在客厅说戏,不喝水、不落座,一站就是大半天的神态,李文广就倍感珍惜,温暖多多,感慨多多!

李文广还对记者说,京剧表演艺术名家对他的指教让他念念不忘,终生受益。他讲述了一些难忘的情景:忘不了同为富连成出身的小生名家张世兰先生对我竖起大拇指时的殷殷之情;忘不了大名鼎鼎的王琴生老先生跟我说科学发声的教诲;忘不了当年老生名家范石人先生听了我唱完后说,非常高兴地在南昌能看到这么难得的小生;忘不了音韵学家黄家衡先生教我字韵;大名票花笑时老先生在我每唱完一段后的精准点评;忘不了老乡、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雪涛先生教我的小生眼神“四字诀” ——官生要正、雉尾要利、扇子生要撩、穷生要咪;忘不了京剧名家朱福侠先生在演出繁忙间教我走台步……这些京剧名家对他的无私赐教,让李广文感受到了他们对京剧事业的热爱,对后生的提携。

然而,李文广毕竟是个京剧业余爱好者,又没有正式拜过师傅,又不能整天和这些名家们在一起,所以碰到疑点、难点等问题,只能是就事论事地问懂行的人,主要还要靠自己去悟,去苦思冥想。他常常是为了一个字,一个腔,甚至一个气口,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反复地去琢磨,查资料,不断咀嚼,不断推翻又不断认识,让自己能在领悟中去领会京戏内涵,在不断地进取中去感受京剧作为中华民族“国粹”艺术的魅力。

李文广不无感慨地说,此生惭愧自己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确实是个好戏迷。妻子怀孕喜静时,却屡屡为他学戏惊扰而烦恼不已。女儿中考复习的时候,也是常常被爸爸的男高音吵得分心分神,好在她们能在极限中容忍,在被动中接受、理解、认可。家人对他痴迷逐渐有了认同,一家人也能和睦相处了。

同时,他庆幸自己身边有一群从小就一起痴迷京剧的好伙伴。他说,忘不了第一次登台演《白门楼》时,“小伙伴”燕翼昆为了能让他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到处借好胡琴,找乐队为他对戏时的激动人心场面。现在燕翼昆已经成为专业琴师,不说借琴了,就是他自己做的琴也在国内颇具名气了。除了燕翼昆,还有他的一些至亲京剧戏迷伙伴,像高天宇、谭长福、姚奉美、黄进、吴方元等等,他们一起在学习京剧的道路上共同成长,执着坚守自己的追述与爱好,体现着一种戏迷票友的家园精神。

李文广回顾自己近40年的票友历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认为,自己一路走来,遇到了无数的良师益友,也让自己获得了诸多荣誉。从1987年第一次参加南昌市戏曲比赛荣获二等奖开始,陆续不断参赛获奖:1991年第一次获“瓷都杯”全国京剧票友大赛一等奖;1995年获第二届京剧票友大赛优秀青年票友荣誉称号;1997年第三届中国京剧票友节又获殊荣。2006年代表铁道部参加全国职工艺术节,演出的折子戏《小宴》获得二等奖,还被铁道部评为“火车头艺术家”称号。特别是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决赛中斩获“十大名票”称号,这是他在京剧票友生涯中获得的又一项值得珍惜的成绩和荣誉,也为他在京剧艺术生涯上划上了一个完美符号。

生活丰富多彩,京剧割舍不开。李文广还将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