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与传播 | 非遗语境下梅山巫傩面具数字化保护探析

李弢 湖南包装
2024-08-31
作者:李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文学学士。


摘要:梅山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巫傩面具是梅山傩戏的伴生品和重要载体,也是梅山傩戏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梅山巫傩面具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濒临断代甚至消弭的危险。文章以梅山傩面具的数字化保护为例,阐述了梅山巫傩面具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傩面具进行保护研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巫傩面具;数字化;保护;传承;梅山文化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李弢.非遗语境下梅山巫傩面具数字化保护探析[J].湖南包装,2023,38(3):96-198


梅山文化区域在历史上是指“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亦即现在的洞庭湖西南、南岭山脉以北、以资水为中心的沅湘水一带。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分,其核心地带是指娄底、新化、冷水江、涟源、安化一带。梅山文化包含丰富的人类原始信息,反映了该区域族群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梅山巫傩、梅山水师、张五郎、舞春牛等是梅山文化最重要的民间艺术门类。梅山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梅山傩面具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和创作体系。


1 梅山巫傩面具概述

傩作为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祈福纳祥、敬神娱人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民俗文化现象。中国民间称傩祭为“冲傩”,即充当傩神之意,冲傩必须戴上象征傩神的傩面具。为什么呢?巫词有云“不戴面具是凡人,戴了面具是神灵”所以傩面具在傩祭或傩舞活动中有着使凡人转化为神灵的作用,带有非常浓厚的神秘色彩。梅山傩面具是梅山文化传承至今最为重要的艺术符号和文化象征,也是古老神秘的梅山文化血脉渊源的活化石,其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构思精巧,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色,是梅山地区一种糅杂了本地巫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古老巫道文化,其文化形态历经千年而存留至今,是中华傩文化大观园的一朵奇葩。而傩面具是梅山傩戏的伴生品和重要载体,是傩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梅山傩戏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傩面具俗称“脸子”“脸壳子”“壳子”,是师公表演傩戏时戴在脸上的道具,一般由表演者采用樟木、枫木、桐木等材料根据自己的脸型大小自行雕刻而成。雕刻工艺简练大气、线条朴拙、造型粗犷夸张,结合浮雕、透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塑造出傩神角色的鲜明个性特征,同时也把生活中的动植物形象等经过提炼加工后运用在傩面具造型中,充分表现了梅山民众高超的雕刻水平,也是其勤劳智慧的结晶。由于古梅山地区特殊的封闭的地理环境,外来文化很难侵染,经济文化极不发达,受当地落后的历史人文、恶劣的生态环境的影响,梅山巫傩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域和民俗特色,梅山傩面具造型也随着傩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古朴原始、粗犷奔放、个性鲜明的风格。


2 梅山傩面具的艺术特色

梅山巫傩面具造型原始古朴,雕刻手法独特,色彩对比鲜明,注意人物性格特征表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


2.1 原始粗犷的雕刻工艺

梅山巫傩面具一般都由傩戏表演者自己雕刻,由祖传或者师传,运用浮雕、透雕和线刻等雕刻手法。浮雕主要用于人物表情的刻画,运用木雕表面的高低起伏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复杂情绪;透雕是用雕刻工具凿空木板,眼睛、嘴巴、鼻孔等部位需要用透雕的方法来镂空;线刻主要用于线条的刻画,常用的有直线、波浪线、弧线等。从线条的性质来看,有对称性线条和非对称性线条。土地婆(图1)、土地公(图2)等正神的线条一般是对称性线条,表达庄重、正直的正面形象,丑角、凶神等的线条一般运用非对称线条,表达狡诈、凶恶的负面形象。由于雕刻者就是表演者,其对傩神的性格特征非常熟悉,所以雕刻起来胸有成竹,能够熟练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和其他雕刻技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刀法简洁流畅,朴拙圆满,具有强烈的原始的粗犷美。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傩神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傩面具这种原始的、粗犷而又夸张的雕刻工艺是中国民间美术大观园的一朵奇葩。


图 1 土地婆。


图 2 土地公。


2.2 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

梅山巫傩面具的造型具有粗犷、夸张而又写实的特点,可以生动地表现人物的狡诈、勇猛、善良、忠诚等傩神性格。如开山(图 3)雕成爆眼凸睛、獠牙外露、双角上扬亦人亦兽的形象,突出其凶恶、威猛、刚直的性格特点;把小丑笑和尚(图 4)的嘴巴雕成了歪的,眼睛一大一小,突出其滑稽可笑的形象;而土地婆、土地公的形象又比较写实,基本上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慈眉善目、性格温和,完全一副现实生活中长者的形象。这种夸张变形的造型手法表现了梅山人高超的智慧和浪漫主义的想象力,把傩神的性格特点表现得亦庄亦谐、淋漓尽致、个性鲜明。


图 3 开山。


图 4 笑和尚。


2.3 表现强烈的色彩语言

梅山地区地处偏僻落后的乡野,缺乏中原地带浓烈的人文色彩,在巫傩面具色彩的运用上更质朴、单纯、对比强烈,色彩搭配注意整体,使用单色和复色,单色为主,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复色为辅,主要中和色彩的对比关系,使色彩搭配更加和谐。单色一般以红、黄、黑、蓝为主,每种颜色代表角色的性格和身份。黑色为邪恶、正直双重意义;红色代表忠义;白色为俊美、善良之意黄色为正常的肤色;蓝色、绿色多代表凶狠残暴。蓝色和绿色多用在开山、阎王等凶神的傩面上;白色表示纯洁、善良,适合表示书生、仙人,如柳毅傩神面具。复合色彩主要是以红、黑、黄、褐、蓝为主色调、白、绿、金、银为辅色。金银主要用于头饰上,起到点缀、调和色彩的作用强烈而又单纯的色彩语言表现是梅山巫傩面具又一独特的艺术特色。


3 梅山巫傩面具保护与传承现状

在历史的变迁流传中,由于时代的更迭和开放,梅山区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老的民间艺术慢慢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娱乐形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巫傩文化的驱鬼逐疫、祈福纳祥、敬神娱人的功能在慢慢淡化,传承人在民间的传承方式单一(一般只在事主邀请之下才会进行有酬劳的表演),缺乏多元的宣传与传播,传承人依靠唱傩戏来获得的收入非常有限(在农村传承人一般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家庭开支来源主要靠传承人的收入来维持),很难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开支,因此老一辈传承人很难找到新的传承人,古老的巫傩文化面临断代甚至消弭的状态。目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巫傩传承人的保护和巫傩面具雕刻艺术的传承。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非遗传承的管理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地方财政的投入有限,除非非遗项目能对地方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否则很难有充足的财政投入。保护措施单一,巫傩面具艺术缺乏多元管理和传承。二是传承人缺乏。梅山傩面具雕刻艺术主要依靠父传子、师傅传徒弟、传男不传女的古老传承模式,但由于傩戏表演收入不高,不能满足家庭生活需求,所以青壮年一般都选择收入更高的行业或者外出打工,因此傩面具雕刻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断代现象,梅山巫傩面具的传承后继乏人。三在政府大力提倡非遗申报和保护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宣传和开发力度较以往有所加大,但还需在实际推广和实施方面做大量扎实的工作。巫傩文化是一项长期的非遗传承工作,它侧重的是社会效益。傩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很难快速见到经济效益,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对傩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也很难保持持续的热度,单靠民间自发地当作一种民俗来传承,这种方式势单力薄,如果此种局面不加改善的话,那么傩文化在传承的道路上只会渐行渐远甚至消亡。四是经历岁月更迭,傩面具损毁严重,很多经典的出自老师傅的傩面具已不复存在,很多关于傩戏的剧本也已被焚毁。因此,对梅山巫傩面具的保护与传承是各级政府和民间相关团体的当务之急。


4 梅山巫傩面具数字化保护研究

4.1 数字化保护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4.1.1 数字化保护的涵义与范畴

数字化保护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及一系列数字设备,将不同功能的数字技术应用进来,把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实现在信息时代对其保护与开发。其中,数字技术包括数字采集技术、数字存储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化保护应用广泛,如建筑保护、文献保护、档案保护等方面。就民间美术来说,可以采取数字摄影、数字输出、视频影像、音频等数字化形式,来保护傩面具创作者、傩面具作品以及制作工艺流程和传承模式


4.1.2 数字化保护特点

数字化保护与传统保护方式比较,数字化保护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数字化信息可转化成二进制代码,容易读取、识别和存储,便于平台宣传和传播。二是数字化的信息便于编辑,可对采集信息进行还原和修正。三是数字化信息易于修复、补充、完善。可以无限次编辑修改,对零碎而又重要的资料可以进行补充和编辑,使数字资料更具有完整性。


4.1.3 数字化保护必要性和优势

其一,必要性。梅山傩面具传承难的一个瓶颈是资金缺乏,这也是所有非遗传承和保护艰难的共同点。传统的传承和保护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田野调查、资料采集和整理、傩戏表演、傩面具的实物收藏、文创产品的开发、博物馆展示等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当地方经济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冲突时,地方政府在资金的使用上往往侧重于经济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传统的保护方式和手段很难顺利开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互联网数字平台、AR 影像技术等新媒体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已经由传统的传承人和博物馆展示方式转化到了数字时代。数字化保护是时代所趋,它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无疑成了传统保护方式的替代者,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 ,借鉴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经验,将数字手段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非常必要。其二,优势。数字化保护优势在于数据处理量大、效率高;数字化保护更利于管理;数字化保护拓宽了传播的途径、传播效率高;数字化保护具有交互性。


4.1.4 数字化保护可行性分析

一是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为非遗资料采集提供了便利手段,数字存储技术为非遗资料的保存提供了海量空间,通过数字摄影、图文扫描、视频录像等可将傩面具的原始资料转化为数字格式并保存于数字存储介质中,为傩面具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数据基础。二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傩面具的数字化保护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将傩面具图像进行复原和优化处理。三是数据库与网络技术提供方便快捷检索,提高傩面具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水平。四是数字影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提供展示空间。拟数字人展示可以将繁琐的真人表演简化为虚拟数字输出,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又易于操作,便于更加简便快速的传播。


4.2 梅山文化傩面具数字化开发保护研究

梅山傩面具所蕴含内容要素来源于当地人生活积累和人生哲理以及精神追求,基于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应用要注重当代人的需求,将傩面具制作工艺、材质、造型、图案、纹样、色彩等各元素进行直接、间接应用或元素重构,运用于现代设计领域、游戏及动漫、文创产品。可以从以下 4 个方面来开发研究:第一,梅山巫傩面具与文创产品相结合,打造独特的地域视觉标签和创意类产品。譬如说可以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把傩面具形象设计在农产品包装上,使农产品更加富有地域性和趣味性,拉动销售。如新化特有的“白溪豆腐”,口感细腻、清甜,如果把傩面形象“土地婆”与“白溪豆腐”的包装巧妙融合,可以大大增加该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可以把傩面形象和旅游小商品结合在一起,如折扇、太阳帽、围巾等,使普通的小商品结合傩面形象设计后更有吸引力。梅山傩面具为美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毕业设计提供“傩语系列”文创产品构思素材(图 5)。第二,傩戏与舞台剧结合,打造改良的现代傩戏舞台剧,在文化园演出,展示积极正向的文化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及美学价值。通过对梅山巫傩面具的再设计,赋予其现代元素,甚至可以与京剧脸谱元素相融合,创造出当代新型梅山巫傩面具,使其更加具有现代性,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改良傩戏本经,在传统梅山傩戏的基础上,可以改良其故事情节和唱腔,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譬如可以用梅山地区当代人的创业故事作为剧本题材,以改良后的新傩戏形象在旅游区演出,既宣传了当地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带领下勤劳致富的正面形象,又推广了梅山文化和增加了傩戏的传播途径。第三,与动画、数字游戏产品设计相结合。提供动画创意来源,傩面具从其起源到发展都笼罩着神秘民风民俗色彩,民间传说、傩戏本经、巫傩面具等本身就是很好的动画创作题材。借鉴傩神造型夸张、诙谐元素塑造动画或游戏角色,利用傩面具设色单纯、质朴的艺术特点,创作动画场景与色彩风格。动画可以在游客中心展播,对梅山傩戏的传播增加新的途径。如:开山和笑和尚等傩面形象非常富有个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动画的创作语言,重新构建开山和笑和尚等傩面形象,使其更接近当代人的审美,创造新的富有民族性的动画形象,无疑会获得巨大的成功。第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设计,提高用户参与性、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可建立交互式虚拟展厅,使用户通过笔触、手触甚至是动作、影像计算机系统进行互动,甚至可以使用户参与体验傩戏角色,实现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提高用户对傩戏的兴趣。



图 5 “傩语系列”文创产品设计。


5 结语

梅山巫傩面具是梅山傩戏文化的重要民俗文化内核,也是梅山傩戏的重要载体和外在形式的表现,其古朴原始、粗犷奔放、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又加上大众认知薄弱和社会边缘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不加以抢救和保护,随着时间流逝和传承人的逝去,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会走向消亡文章以梅山傩面具的数字化保护为例,阐述了梅山巫傩面具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傩面具进行保护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路径。


(原文载《湖南包装》2023年第3期,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 脱脱.宋史:第四十册 [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4196-14197.

[2] 林河 . 中国巫傩史 [M] . 广州 : 花城出版社 ,2001:462.

[3] 陈竑 , 肖沛昕 . 梅山傩面具文创品牌创新设计研究 [J] . 湖南包装 ,2018,33(4):21-23,39.

[4] 陈飞 . 湖南傩面具造型艺术变迁研究 [D] . 长沙 : 中南大学 ,2010:37.

[5] 王玮 . 安徽凤阳凤画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D] . 无锡 : 江南大学 ,2014:22.

[6] 余玮.非遗视阈下的萍乡傩面具艺术数字化保护平台研究 [J] .西部皮革 ,2021,43(22):129-130.




点击其他阅读:
设计与传播 | 乡村振兴视野下湖南地区“三农”短视频发展及路径研究
设计与传播 | 消费者抗拒心理下的 APP 开屏广告设计
设计与传播 | 数字艺术地图设计研究——以清华大学校园为例
2023《湖南包装》投稿须知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湖南包装》杂志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3-1098/TB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1-4997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超星“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期刊

入选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2018年9月在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初心与荣耀—改革开放四十年期刊展”荣耀展出
2019年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2020、2021年再次入选BIBF“中国精品期刊展”
2021年“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优秀封面、版式设计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唯一投稿邮箱:3355659960@qq.com
联系电话:0731-89901337
联系QQ:3034962025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356号包装大厦1402
       
全年6期逢双月月底出版
单价30元,全年180元包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南包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