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空间设计 | 教育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来自凯雷非洲校园设计的经验

曹盛盛 王怀壮 湖南包装
2024-08-31
作者:曹盛盛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王怀壮


基金项目:宁波大学首批美育工作室项目“校园建筑空间的美育研究”(111904530)。


摘要:乡村振兴的核心灵魂是引领人才振兴,而适宜、优良的乡村校园建筑是实施扶贫扶智的重要空间载体。文章立足于中国乡村校园建筑的现状,从教育空间改善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出发,详尽分析了弗朗西斯·凯雷在非洲乡村教育建筑实践中的设计理念和成功经验,可为中国乡村教育空间优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教育空间;凯雷;校园设计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曹盛盛,王怀壮.教育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来自凯雷非洲校园设计的经验[J].湖南包装,2023,38(4):89-93


2022 年 3 月 15 日,国际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首次颁发给了非洲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表彰其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土地上践行着开拓性的建筑事业。作为西非贫困国家布基纳法索的设计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为不计其数的民众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体验,他以美观谦逊、大胆创新的建筑品格和追求梦想、无私奉献的个人风范坚定地承袭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使命。这也标志着普利兹克奖开始关注此前被边缘化了的建筑实践,意味着西方建筑学本身的重大转向。这种设计关注的转向与我国当下日益重视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不谋而合。乡村教育建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空间载体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设计群体实践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的重要领域。


1 教育空间改善助力乡村文化的振兴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也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建筑是一个地区的地理气候、民族性格、审美趣味等复杂关系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建筑空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乃至重塑我们的文化品质与审美取向。乡村教育空间对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播现代先进理念。环境心理学认为,建筑及环境所传递出的知觉信息会与空间行为发生交互影响,对人的日常活动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好的教育空间能引导学生在认知环境信息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强化校园户外阳光空间设计可以贯彻健康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科学、舒适、安全的运动观,达到向学生隐性传播现代先进理念的作用。其次,传承乡村地域文化。建筑是反映人类创造活动、体现文化成果的最具体的科学、哲学和艺术的综合结晶。乡村校园具有承载传统文明、贴合自然的特点,在推动乡村振兴时注重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乡村教育空间的色彩、造型、肌理、布局等方面借鉴传统建筑元素与建造工艺来呼应地域传统风貌和风俗习惯,可以有效地传播乡村文化,树立地域文化自信。再次,唤醒乡土特色审美。审美关乎环境的象征意义,涉及人对形式美、内在美、环境美和环境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具体表现因人、时、地和社会文化而不同。乡土特色审美内隐于乡土文化中,也是“地方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体现在乡村的空间肌理、生态景观、物质要素、造物美学等方面。乡村教育空间设计可以通过乡村造物美学唤醒学生对环境的感悟力和审美力。最后,培育生态文明观念。蔡元培在阐述其建筑美育思想时强调,材料品质的精粗、形式的曲直会对我们的感情产生影响,而经有机组织后的建筑客体气韵更是代表了一种人生观,与我们息息相通。因而,在营造或改善乡村教育空间时引入可持续的设计观可以培育乡村学生可持续的人生观,引入生态优先的规划保护观可以培育生态文明观。


2 凯雷改善非洲乡村教育空间的特点

凯雷的故乡——非洲的布基纳法索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极端的气候环境、资源匮乏、青少年人才流失、基础设施不足、校园环境简陋、西方现代化的粗糙模仿等一直是这个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学业完成后他不忘当年乡民们在经济极度拮据的条件下慷慨支援他上学的恩情,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筑知识和设计智慧来改善乡村的教育空间,为孩子成长和乡民生活改善赋能。


2.1 接近自然:设计技术的创新

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极端高温是非洲地区很多教育空间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凯雷深知资源的匮乏和气候环境的恶劣对乡村教育的负面影响,他希望通过设计来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改善室内气候环境,保障建筑空间的舒适感,为乡村学生创建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


作为回应,凯雷提出了一套功能卓越且极具地方性色彩的建筑策略,包含双层屋顶、热质量、通风塔、间接照明、交叉通风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遮阳室。该策略最初应用于 2001 年的甘多小学设计中,它作为凯雷设计的第一所建筑为他的建筑理念奠定了基础,不仅为社区建立一个持久不息的紧密联系场所,同时满足基本需求、弥补社会的不平等。一方面,在设计中凯雷创造性地利用水泥将当地的粘土制作成可以聚集热量的砖块以保留教室内部的凉爽空气,并设置高阔悬挑的双层屋顶逸出室内的热空气 , 实现无空调干预的自然通风,有效应对高温带来的挑战(图 1—2);另一方面,通过在国际上筹集款项让社区人员参与建筑过程来缓解资源匮乏、社区不稳定因素对项目建造的影响问题。此项目成果在获得多项国际大奖的同时还被《纽约时报》评选为“二战后最重要的 25 座建筑之一”。凯雷将这个本土化的技术创新设计应用于之后的达诺中学、朔尔格中学等校园建筑空间的实践中,用来解决以往一直存在的照明、通风和高温的问题。


图 1 甘多小学。



图 2 甘多小学与朔尔格中学的教室环境。


2.2 拒绝平庸:校园功能的提升

凯雷在设计生涯中一直拥有不屈服的精神,反对因为资源有限就接受平庸,要努力去实现自己认为自豪的事情。非洲根基与西方教育经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冲突赋予了凯雷一种独特的文化敏感性,他希望不良惯例和定式得以改变,并将这种人人都应拥有对品质追求的平等权利的观点,贯彻到他的乡村校园建筑设计中。凯雷为乡村提供优良、舒适的教室环境的同时,还将先进的现代化理念融入到校园空间的营造中,丰富校园内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和基础设施。第一,图书馆的增设。在甘多小学扩建中,凯雷在校园外延区域增建了图书馆,同时服务于学校和社区,旨在通过亲子教学来补充标准化的学校课程(图 3)。第二,聚会休闲空间的设计。在甘多小学“L”形排布的教室外设计了下沉式休息区,成为校园重要的聚会空间。在朔尔格中学项目中,凯雷创造性地将当地桉树木围绕于教室外,形成一道如同透明织物般的二层立面,两个立面之间的区域作为缓冲的阴影廊道,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间交流和休息的空间。在放射性排列的教室中央是一个免受风尘的庭院,为学校和社区举行集会提供有利空间(图 4)。第三,教师宿舍的建设。为了解决学校对更多教师的需求,凯雷运用一系列适应性强的 6 个单元模块组合建造了甘多教师宿舍,通过为教师及其家庭提供优质住房来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乡村执教(图 5)。这些非正式学习空间和配套设施的增设完善了校园功能,提升了校园品质。


图 3 甘多小学图书馆。




图 4 朔尔格中学及空间营造。


图 5 甘多小学教师宿舍。


2.3 激发活力:就业机会的增多

虽然凯雷的一系列教育建筑的设计为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布基纳法索依然面临着同我国乡村一样的年轻人才与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凯雷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尝试着通过建筑行为来凝聚社区力量从而减少为了生存背井离乡的局面。


社区意识和叙事价值一直是凯雷设计乡村教育建筑的出发点。得益于当地村落联系紧密的社会结构,凯雷可以充分地调动部族人员投入建筑的建造过程中,提升社区人员的参与感和主体意识。从甘多小学项目开始,凯雷就号召当地居民参与进来并向他们传授建筑知识和建造技能,并一起创新当地可持续的材料与工艺(图 6)。他将这种过程比喻为沙漠中的水滴,是人们穿越沙漠去欧洲冒险的希望象征。不仅如此,凯雷还在非洲贫困地区建造了可供青年继续接受高水平教育的布基纳法索理工学院、狮子初创园区和一座展示当地黏土建筑技术并促进传统大地建筑文化传播的大地建筑中心,帮助当地青年人群提升各种职业技能,为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做好准备(图 7)。值得注意的是,凯雷在非洲的所有建筑工作都是由他培训过的当地村民完成的,可以自己每天生产 600 到 1000 块 40×20×10cm 的黏土砖,在这过程中有200 多人得到了本土工作的机会,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价值和实际意义。



图 6 当地青年通过参与建造过程学习降温和通风的技能。



图 7 大地建筑中心与布基纳法索理工学院。

3 凯雷乡村教育空间的设计理念

3.1 材料的可持续性

首先是取材的可持续性。凯雷认为,建筑可持续设计的出发点是无需任何维护,在保障建筑材料强度的同时实现可持续性。因而,他挑选当地最多且最适宜使用的材料,包括具有良好热学性能的黏土和快速生长的桉树。凯雷因地制宜地将当地的草秆、水泥等材料与黏土混合在一起来增加黏土砖的强度和防水性能,加强建筑的耐用性(图 8)。在莱奥医生宿舍项目中,凯雷还利用混凝土和压制粘黏土砖创造出一种双层结构的墙,通过增加墙体的热学性能来保持室内的凉爽;另在墙体立面涂抹一层彩色石膏有效保护墙体免受风化的损害。而桉树作为最早被布基纳法索广泛种植用来对抗森林砍伐的植物具有较好的抵抗风沙干旱的作用。凯雷将桉树木制作为纳巴贝伦古玛中学、肖尔格中学等项目中教室的外立面,在减少阳光直射的同时也有效防止了荒漠化(图 9)。



图 8 人力压制粘土砖的场景与模板粘土浇筑技术。


图 9 当地的桉树与桉树木材料的运用。


其次是用材的可持续性。凯雷使用建筑过程中剩余的材料来设计教室家具,并由此衍生出极具代表性的创意产物:肖尔格椅子。肖尔格椅子是由校园建筑剩余材料结合当地的硬木材料改造而成的校园教室桌椅,整体轻盈结实,其框架结构和支腿是由屋顶结构的钢筋边角料制作的,巧妙防止了建材的浪费(图 10)。凯雷对于用材的可持续性不仅保护了当地环境,让当地材料价值最大化,更是以一种材料可持续使用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方面产生长远的引导作用。




图 10 肖尔格椅子(Schorge Chairs)。


3.2 设计过程在地性

对凯雷而言,非洲的成长环境与德国的教育经历赋予的文化敏感性使他更加注重建筑设计过程的在地性表达。正如普利兹克奖评审辞说的那样:“弗朗西斯·凯雷的全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根植于地方物质的力量,他的建筑从建造、取材、过程和特质方面都直接根源于社区,并为当地社区而建。”


凯雷设计过程的在地性主要反映在对当地环境气候、风俗习惯关照的设计上。凯雷针对传统建造材料能抵御旱季高温却抵挡不住雨水冲刷的问题,开发了一套建筑保护策略:悬挑的金属波纹板大屋顶和抬高的混凝土台基,被其称为“建筑的一把伞和一双鞋子”(图 11)。高于 30cm 的地基有效避免地面积水的入侵,而悬挑约 100-150cm 的金属大屋顶则保护了黏土墙免受雨水冲刷。此外,大屋顶设计还运用了一种物理学被动气候改善方式,即质量较重的冷空气会保持在教室地面,而较轻的热空气则会通过悬挑的大屋顶逸散至室外。这个方式配合通风口设计可以形成一个自然通风系统,降低因使用空调而支付的电费。此外,凯雷还根据非洲传统村落喜欢在一种圆形议事空间或大树下进行交流、庆祝、集会的生活方式,在校园建筑设计中布置一些下沉式的圆形公共空间以契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图 12)。这种设计过程的在地性不仅可以有效服务校园的教学活动,而且能获得社区人民的认同,有助于唤醒并传承地方知识和文化自信。


图 11  弗朗西斯·凯雷的建筑保护与被动式气候改善方式。



图 12 非洲传统村落的议事空间与凯雷在设计中的应用。


3.3 施工人员社区化

施工人员社区化的过程就是社区参与建筑的过程,也是激发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途径。凯雷在社区参与的过程中发展了一种更加灵活的、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关注村民的想法;而在村民参与具体施工过程中又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带领他们处理各种复杂的建筑问题。


得益于凯雷的社区身份以及非洲村落具有互相帮助修建房屋或耕作的合作传统,当地居民对建筑建设有充足的参与意愿,但对社区具体项目执行还存在认同不足和难以信任的问题。为了使当地社区相信并真正参与建造,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专业指导:凯雷努力保持自己双重身份的平衡,以社区成员的身份融入社区获得情感上的理解与共鸣,以建筑师身份构思和处理方案,发挥建筑施工过程的领导力;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信心树立:凯雷在项目开始及进行中不断重复解释与说服,通过技术展示和小规模实验方式让社区成员获得信心并给予信任。例如,为使得社区居民相信当地黏土材料可以成为一种坚固耐用的建筑材料,他将改造后的样品置于水桶中,保持 5 天后取出仍是可靠的固体来证明可行性,给予村民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尤其当第一座高质量建筑建成,让村民意识到“我们可以做到”的强烈意识,获得超越自我认知的成就感。凯雷通过带领村民建设促进社区的自我肯定、自主自立、团结信任、珍爱成果等共同价值和情感的形成(图 13)。




图 13 社区人员参与建筑的材料搬运和施工。


3.4 地域设计国际化

凯雷在非洲乡村的教育建筑实践不仅融入了非洲地域传统和民俗习性,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地方性转变为普遍性的可能,以及建筑如何服务世界各地的人民,并获得美学上的共鸣。


从人文主义视角看,凯雷在建筑材料、建造方法、空间规划等方面都保持了对当地历史传统的深厚敬意,注重材料可持续性和设计在地性表达,通过社区参与合作、共同成长的方式激励村民走向未来。地域设计既是地方的,也是世界的,因而他将这种理念带到了非洲以外的建筑实践中。2017 年英国伦敦的蛇形画廊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音乐艺术节装置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甘多居民喜欢在圣树下议事、交流、庆祝和集会的故乡传统,凯雷通过社区感营造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图 14)。蛇形画廊充满了西非地域文化特征,三角形模块组合而成的墙壁采用了甘多文化中代表力量的靛蓝色。画廊中间是一个与天空连接的露天庭院,漏斗型的屋顶可将雨水引导至结构的中心,强化了水作为人类生存和繁荣基础的象征意义(图 15)。从建筑美学角度看,凯雷引入了乌托邦与实用主义交汇的非洲未来主义视野,致力于解决现实需求但不局限于纯粹的需求满足。他积极地从视觉审美中激发想象力、展示创造力和传达远见,在启发学生灵感的同时鼓舞他们拥有追求并实现愿景。


图 14 美国的音乐艺术节装置。



图 15 蛇形画廊的中央庭院。


4 我国乡村校园教育空间的设计困境

4.1 乡村教育空间设计的“离农”倾向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教育逐渐趋于“离农”的价值取向。乡村学校的育人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乡村生活、地域性格、风俗习惯等本土文化元素脱节,很多乡村校园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在农村”,忽视乡土特色文化在空间中的融合,这不仅失去了激发乡村文化自信的良好时机,同时也浪费了乡村所独有的田野环境和生态优势。


4.2 教育空间改善中社区参与性不足

陶行知先生早在 1927 年就指出,中国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要建设适合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要联合农村社区,运用活的环境发展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生活力和创造力,要教人生利,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然而,当下乡村校园与乡村社区的关系被割裂,村民与校园情感疏离,校园不能充分吸收来自乡民的生态文化和自然教育资源,也没能更好服务于文化传承和知识辐射。


4.3 乡村教育空间文化的乡土性缺失

长期以来,失衡的城乡经济发展破坏了传统乡村自给自足的人地关系,乡村建设热潮下城市文化的强势入侵摧毁了乡土文脉和独特的空间肌理,这也直观地反映在乡村教育空间设计上。自上而下的“城本位”设计姿态或是粗暴套用标准化的城市建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空间改进中对于当地的风俗习惯、材料工艺、大地尺度和气候环境考虑不周。


5 凯雷非洲实践对我国乡村教育空间设计的启示

相比乡村其他建筑,校园建筑具有更大的文化传承和美学教育意义。虽然非洲乡村与我国乡村无论在经济基础、文化传统、气候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凯雷在乡村教育建筑实践中表现出的极具关怀性和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对解决我国的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图 16)。


图 16 凯雷设计理念解读图。


5.1 材料的可持续性实践乡村生态文明

可持续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设计过程,除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失外,也要防止不必要的能量增多。不同乡村具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资源、绿植物产和气候特征,黏土、竹木、毛石等是我国乡村极具原生态的乡土材料。在乡村设计实践中不仅要考虑取材的可持续性,还要结合创新技术实现成材的持久性和耐用性以减少因风化、水浸、虫蛀等自然损害带来的维护成本。同时要贯彻用材的可持续性,对建筑过程剩余的材料进行再设计,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5.2 设计过程在地性促进乡村特色美育

乡村特色美育是现代先进理念和乡土传统文化融合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形式,而乡村校园建筑作为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实施乡村特色美育的最佳载体。因此,乡村校园空间要从乡土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汲取灵感,将乡土材料、民俗习惯、造物传统、建筑样式等元素纳入教育空间的设计中,建造出能够诠释地域审美的美育课堂。亲切、熟悉的教育空间配合乡村美育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乡村的特色美育工作。


5.3 施工人员社区化提升乡民智慧合力

我国乡村普遍具有紧密的社会结构和互帮互助的优良社区传统。凯雷推行的“以社区为中心(CCD)”的民主设计理念为我们的校园建设实践提供可行的路径:以灵活的自下而上的设计姿态调动村民参与建筑过程,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带领社区处理复杂的建筑方案。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升社区参与主动性、发挥在地优势助力乡村教育特色发展,同时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在乡村建设参与过程中能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获得受教育和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人才回流。


5.4 地域设计国际化增强乡土文化自信

建筑作为一个地方的气候、地理、历史、民俗等元素的集中体现,具有文化和精神上的传承性,而教育建筑更甚。优美的校园环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感官刺激,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共识。凯雷用他的建筑实践告诉我们,用设计积极回应故乡的文化传统,以现代理念组织创新本土元素,可以向当地村民甚至全世界人民优雅地展示乡土文化的美学与实用价值,可以将文化地方性推广成为乡土世界性,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不仅如此,好的建筑还可以通过视觉审美来激发想象力、展示创造力、启发灵感和传达远见,鼓励乡村居民立足乡土并走向未来。


6 结语

国之将兴,必尊师而重傅。教育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百姓幸福的长久之计,乡村教育通过乡村教育空间的改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进而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现。通过乡村教育空间设计的途径来吸引人才、培养孩子、服务乡民,更有效地贯彻乡村生态文明、促进乡村特色美育、提升乡民智慧合力、增强乡土文化自信。凯雷的非洲设计实践激发了设计群体的职业责任心和社会担当力,鼓励人们勇于追求梦想,怀着坚定的信念,用设计智慧更好履行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社会使命。


(原文载《湖南包装》2023年第4期,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 李道增 . 环境行为学概论 [M]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

[2] 徐磊青 , 杨公侠 .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M] .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6-18.

[3] 彭培根 . 建筑环境与人民的文化及美育的关系 : 评南京、上海及北京新建机场的设计 [J] . 建筑学报 ,2000(4):45-49+67.

[4] 胡正凡 , 林玉莲 . 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及其设计应用 [M]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52-53.

[5] 郭寅曼 , 季铁 . 社会转型与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设计参与 [J] .装饰 ,2018(4):39-43.

[6]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 [M] .北京:中华书局,1984:137,454.

[7] LEPIK A. Small scale, big change: new architectures of social engagement [M] .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2010:34-35.

[8] MAREQUE Martínez S. Adaptación a climas áridos cálidos. La arquitectura de Francis Kér éen Burkina Faso[DB/OL].(2021-06-24)[2022-08-11]. http://hdl.handle.net/2183/28204.

[9] 王欣欣 . 弗朗西斯·凯雷访谈 [J] . 世界建筑 ,2017(2):138-141.

[10] MICHAEL G. Keeping cool in a warming climate [J] .Current Biology, 2021: R1363-R1365.

[11] BAUER S, SANTOS E S. Local Modernism and Universal Aesthetics [C] . The 16th International Docomomo Conference Tokyo Japan 2021 Proceedings: Inheritable Resilience: Sharing Values of Global Modernities, Docomomo, 2021: 974-979.

[12] 吴银银 , 洪松舟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理论阐释 [J]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 ),2022,23(2):17-21.

[13] 余子侠 . 陶行知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M]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24-225.

[14] 孙之博 , 高家骥 . 美育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 以校园环境设计为例 [J] . 湖南包装 ,2022,37(5):196-199.




点击其他阅读:
空间设计 | 基于热带海洋文化的校园慢行系统建设研究——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
空间设计 | 基于湘桂黔界邻区调查的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系统构建
空间设计 | 基于场景思维的智能厨房设计策略研究
2023《湖南包装》投稿须知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湖南包装》杂志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3-1098/TB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1-4997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超星“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期刊

入选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2018年9月在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初心与荣耀—改革开放四十年期刊展”荣耀展出
2019年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2020、2021年再次入选BIBF“中国精品期刊展”
2021年“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优秀封面、版式设计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唯一投稿邮箱:3355659960@qq.com
联系电话:0731-89901337
联系QQ:3034962025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356号包装大厦1402
       
全年6期逢双月月底出版
单价30元,全年180元包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南包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