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业迁徙:北京中关村和武汉东湖失血最多,最大赢家是江苏

清河腐竹 清河三思
2024-08-26


这是大雪飘飘的日子,清河目前作为发烧友,热血正在39度上下徘徊,思路必然是混乱的。



大会开完了,但股指表现很不给力。。。直觉告诉我,不要去谈论这些政策问题,不要去谈论大盘或者个股涨跌,因为要求已经很清晰了,要唱响光明论嘛。



来,咱们聊点正能量的。



市场整体形势不好,是不是全国一盘棋、大家都很矬?



是不是可以放心、坦诚地接受自己的平庸?因为大家一样烂?



我一直不这么认为。。。



任何形式的平均值和一刀切,都是偷懒。



我给IAMAC培训的时候聊了下REITs与产融结合的事儿,企业借助REITs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在全球都是趋势任何二级市场想要行稳致远,都需要深厚的一级市场的支撑。聊一级市场,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是产业和载体。



反正都是高烧胡话,我顺便扯一扯,不一定有逻辑,你感受下。



我这几年一直在关注央国企改革和城投转型,目前的市场趋势已经非常鲜明:产业资本和国有运营平台是两股非常重要的力量,尤其在中国的特有语境下。。。



如果用得好,可以是很优秀的耐心资本,但是他们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前高后低趋势,或许是被过于狂热的金融机构挤出了,或者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最适合做战略投资人的人,没法入局。



昨天,迪拜新成立了一个主权财富基金DIF,如何搭建呢?



我引用下新闻,你感受下神秘而强大的“迪拜城投”:



目前迪拜政府转让股份给DIF的公司包括:迪拜电力和水务局(DEWA)、收费公路运营商Salik和迪拜出租车公司——这些公司在过去一年都已经被私有化,其中前两家在去年完成上市,迪拜出租车上周刚完成IPO。未来,转给DIF的迪拜政府旗下公司还将扩大。DIF对这些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的具体细节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单政府在 DEWA 的持股价值就在280亿美元左右。此外,迪拜国有企业——迪拜世界集团(Dubai World )也将归入DIF,同时“保留其法律上的独立身份”。



一般到了年底,都想搞点年终盘点或者趋势展望啥的。。。如果条件允许,我会陆续聊聊自己接触的或者看到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业务。



在市场一片哀鸣、公认不动产完蛋的时候,看看人家是怎么闷声发财的。



扯远了。



今天先简单聊聊产业迁移吧。。。看到新一线这个报告,还是非常有助于降温的。



2020年,从北京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到了全国迁移高新技术企业的50.76%;西安、成都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年增加:2022年成都迁出了53家,是前一年的3倍多;西安迁出了57家,位列全国第2名。



而这些高新企业都去了哪里?答案是江苏。



2022年,迁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前七座城市全部来自江苏:徐州超过了南京,成为迁入数量排名第一的城市;盐城的招引数量相比去年几乎翻倍;常州在一年间从迁入1家飙升至62家。



那么,哪些区域是失血比较多的呢?数据显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西安高新,首当其冲。



其中,北京中关村目测占了一半多。。。如果把雁栖湖经开区也算上(依托站不起来的怀柔中科院大学?),基本上秒杀任何其他城市。



肉眼可见,北京一度光彩夺目的科技光环,正在被自己莫名其妙的产业政策和不够亲民的居民政策而逐渐打碎。



这是非常客观和刚性的基本面,短期内很难扭转;这种基本面之下,亲爱的读者们,你觉得中关村的办公楼或者产业办公市场可以逆天改命吗?



正能量的说法是,各方都没有责任,都是宏观经济形势背锅。



都在骂JX基金管理不力,其实按照我的理解,如果说责任,原始权益人和运营管理团队应该占比估计50%,市场整体走弱估计30%,基金管理人对顶多占个20%吧。。。



没办法,滔天的骂名,依然铸就。。。锅,就在那里。



在一线忙碌的朋友们都知道,降价/给装补、无底线挖客户、保出租率的做法,已经在空置率高企的城市和区域铺开,各种内卷厮杀。我不针对个别项目做判断哈,反正担心是一直在的。



那么哪些区域将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强夺过来、纳入彀中呢?



江苏或是最大赢家。



在吸纳数量前十的区域中,江苏占了九席!!!



苏州两个园区加起来差不多应该也是半数以上。。。而且以徐州盐城为代表的苏北区域正在迅速崛起。



就产业内容而言,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更贴近硬核科技,正在变得越来越抢手。。。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相关服务,正在逐渐失去对于各方政府的吸引力。



很遗憾,这些产业很有可能就是中关村曾经习惯于的辉煌主力。




需要特殊点出的是,江苏在吸引高科技企业方面斩获颇丰,但是他们所吸引的企业规模往往不大,应该是多数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州



他招引的高科技企业数量只有江苏的十分之一,但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与江苏持平。



由此可见,广东对大企业的招引成效明显更高,且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型企业为主。



说到这里,顺便推荐一下JLL华南团队最近接连出了广州和深圳产业空间的研究报告,我个人觉得值得推荐,仔细研读。


大湾区的总体结构也更健康,产业在区域内流动频繁;而京津冀和长三角则不然,北京和上海面临着严峻的挖角压力,而且这种竞争压力并不是仅局限于区域内的小兄弟,而是来自全国如饥似渴的狼群。



很欣慰哈,五大行的报告现在也已经非常自觉的向产业研究靠拢了。。。被市场的起伏和冷暖捶打之后,行业水准的确在普遍进步。



就像我一直diss的某园区ZGC一样,一堆租户哭着喊着要入驻的时候,那种朝南坐的感觉深入骨髓。。。你觉得他们作为业主会真的关心产业/租户吗?



很多券商研究部门估计后面的发展空间也会被挤压,因为他们之前的报告实在是太水、太飘、太过同质化。可以考虑往产业研究这块转一转,市场需求还是挺大的。。。



但怕的是,你的专业度可能还比不上政府一线承担KPI的招商部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河三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