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平乐·村居》不一样的教学,带你玩转古诗文课堂

郭学萍 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 2021-04-30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

创意写作的播种者

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


 清平乐  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设计理念

2006年,我第一次执教《清平乐·村居》,始终坚持以本为本,实现了“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教学目标。课上得扎实,透彻,可谓“字字句句总关情”


2016年,也就是10年后,再来执教《清平乐·村居》时,我决定把“群文阅读”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引进课堂,把古诗词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多篇,其目标非常明确,即:学表达、练思考、习策略,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古诗词。


应该高兴的是,“群文阅读”,让教师拥有了“编者”的身份,有了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但是,这也更加考验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和素养,“议题”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依赖于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长期以来,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关注点都在对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培养上,教师按部就班地循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知作者、悟诗情”这样的步骤,老师带着学生“跑”,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而这节课,我首先要做的是——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古诗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中小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部分,“群文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群文阅读教学首先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数量,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用“主题”内容建构“群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信息量,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学会用“反三归一”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新方法、新策略。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参与和理解。群文阅读选取开放性的“议题”作为选择文本、结构课堂的基础,将质疑、对比、分析、探索等理念融入到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以“研究性任务学习单”为载体,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由表及里,向开阔处和纵深处发展。



为此,我的第一组群文,是从文章体裁来考虑的,分别是我自己创作的现代诗《村居》、高鼎的古诗《村居》以及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我的第二组群文,是依据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永远的童年”来考虑的,分别是《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祖父的园子》《儿童诗两首》等。


我的第三、第四、第五组群文,是“菜单式”的,把辛弃疾同时期的:《清平乐•村居》和《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不同风格的:《清平乐·村居》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及辛弃疾豪放词作和毛泽东的律诗《长征》等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自由选择,比较阅读,在自主、探究的过程,获得感悟。


我的第六组群文,是“开放式”的,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这是一种很“冒险”的尝试,但我觉得很重要。


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过程,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也是对课后学习的一个拓展过程,实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新境界


总之,“理念”决定了“教学设计”。下面,我就以“实录纪要”来展现我的“设计”思路与学生的现场学习效应。


实录纪要

    

一、范文导入,区别现代诗、古诗词的不同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城市里的孩子,去过农村吗?对农村有什么印象?


生:“农村的空气好,视野开阔。”“有马牛羊,还有各种庄稼。”“农村小孩不用上那么多的培训班。”


师:农村的孩子羡慕城里的孩子生活舒适,城里的孩子最羡慕的恐怕就是农村孩子的这份自由了。长辫子老师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我把自己对农村的印象写进了我的诗里。想听一听吗?(多媒体播放)(略)



师:这是一首现代诗,是长辫子老师写给儿童看的,所以活泼、生动,又叫儿童诗(板书:儿童诗)


师:下面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诗《村居》(板书:古诗),谁来读一读?(齐读《村居》,学生比较与现代诗的异同,(略)


师:古诗和现代诗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就是——格式工整,韵脚整齐。在人教版五下第二单元,我们还学过一首词(板书:词),它的词牌名是“清平乐”,题目也是“村居”。


相同的词牌名,曲调和字数都是一样的。清平乐这样的词牌,共八行,每行的字数分别是:4-5-7-6-6-6-6-6,共46个字。因为词的句子长长短短,所以又叫“长短句”。(板书:儿童诗 古诗词)

 

二、温故知新,了解古诗词学习的一般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诗词,我们学过不少了,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词的?


生:反复读,熟读成诵,背下来。


师:古人云,书不读熟不开讲;古人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学习古诗词,“读”是多么重要。(板书:读)


生:不仅要读,还要弄懂题目的意思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生:要体会出作者写这首诗的感情


生:还要展开想象,把诗句的意思想象成一幅幅画面。


师:把同学们的发言整理一下,可以用这样几个词语概括一下,那就是: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知作者,悟诗情……


其实,所有这些,只需要一个字就解决了,那就是——嚼(板书:嚼)嚼着嚼着,诗意就明白了,嚼着嚼着画面就出来了,嚼着嚼着,诗人的感情就悟出来了。(板书:读  嚼。)



三、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师:怎样学习古诗词,除了“读”和“嚼”,今天,长辫子老师还送给你们一个字——“比”。这里的比,就是比较阅读。看,这就是这个周三,我请你们语文老师发给你们的《清平乐 村居》“研究性学习”任务单,谁来读一读要求:


任选一个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课堂汇报。(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自由组团。汇报时,若有课件,更好。每个主题的汇报,时间控制在1-3分钟)


第一:把辛弃疾的《村居》放在教材第二组课文中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把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和《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把辛弃疾的《村居》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第四:把辛弃疾的词和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们对哪个选题有兴趣?请到讲台上来,自由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要求:当一个,或者几个同学在台上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倾听,可以补充,也可以质疑。

 


四、阅读比较,感受诗文中的韵味、趣味和真味


必选题:把辛弃疾的《村居》放在教材第二组课文中去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一家人各在干什么”,“为什么‘最喜小儿亡赖’”这一句中有一个‘最’,这说明了什么”“这首词的重点应该在哪一句?,为什么”等等,强化第二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

 

自选题一:把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和《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对比阅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想把这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理解第二首词《清平乐 检校山园,书所见》。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谁来读一读?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选这一题的学生讨论,大家补充,教师点拨,略)

 

自选题二:把辛弃疾的《村居》和《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选这一题的学生讨论,大家补充,教师点拨,略)

 

自选题三:把辛弃疾的词和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选这一题的学生讨论,大家补充,教师点拨,略)

 

五、漫读村居,在示范中感受个性阅读的魅力


师:现在知道了吧,怎样学习古诗词?不仅要读,要嚼,要比,还要学会批注。长辫子老师不仅批注了,还把我对这首词的理解,用漫读的形式写了下来。原文很长,我只读最后3个自然段给大家听。(略)

 

六、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回家作业


师:如果让你设计今天的语文作业,你准备布置什么内容?


生:我想再找一些描写儿童的古诗文读一读。


师:哦,这真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


俗话说,快乐的童年带着浪漫,我国古代很多诗人都塑造过儿童的形象,有“遥指杏花村”的牧童,“骑牛唱《竹枝》”的巴女,有“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童孙,“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儿童,有“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稚子,“急向柴门去却关”的小童,有“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有“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两小童,有“溪头卧剥莲篷”的无赖小儿……


建议你们找到后,在班级开展一次主题为“古诗中的儿童”分享会,值得期待。


生:我想回去以后,把辛弃疾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作品找出来对比阅读,研究一下,为什么他有时候写的词是豪放派的,有时候写的词是婉约派的?


师:大家现在是五年级学生,渐渐有了研究性学习的意识,这真的非常好。建议大家还可以从“醉”这个字出发,深入研究。


辛弃疾一生写过620多首词,其中有120多首词中出现了“醉”字,大家可以多找几首带有“醉”的诗句,连续他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尝试着去理解和体会。


当然,还有一种更轻松和愉悦的作业,你们还可以回去以后,找一找羽泉的创作的《辛弃疾》这首歌听一听,相信也会给你带来别一样的感受。


生:课堂上,老师说羽泉的《辛弃疾》这首歌中有很多辛弃疾词中的句子,我想回去查一查,到底有多少?


师:用现代音乐重新诠释古代诗词,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2016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鲍勃·迪伦就是一个音乐家,他的歌词就颇有深意,有没有想过把羽泉的《辛弃疾》和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找来对比着听听,一定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你还可能有别的作业设计,期待你们的精彩。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推荐背景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最大影响是有了“大数据”、“云计算”为介体,万物皆可相联。于是,融合思维就大行其道。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人们已不再拘泥于一篇课文的藩篱,用三四教时时间去拼“讲深讲透”,而更乐于以跨界整合的多文本比较阅读,以扩大阅读量,激发思维力。


但是在看来难度较大的古诗文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多文本整合的研究性阅读吗?在这方面郭学萍老师的探索,我们很大的启示。


实践证明这不但可以,而且效果不错。笔者现场听过这堂课,印象颇为深刻。现在又有机会读到整理出来的课堂实录,就觉得更有了推介的意义。


觉得古诗文难以展开多文本渗透的原因,首先当然是语体的差异。现代的“白话”,与古代的“文言”不是同一种语体,当然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理解上的阻隔,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其实文言的血脉依然存活在现代语体中


如许多的字,现在仍然在热用,学生认识它并没有太大的负担;许多的热语,如成语、谚语、警语、格言、惯用语等等,有的本来就是文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等;有的词语是非文言,但一样保存有文言词素。


再读,学生已学了不少古诗词,当然更会是重要的基础。加上,有些古诗词本身就通俗易懂,如本案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自读,也没有多少障碍。


特别是在多文本参读、研读的活动中,主旨是为解决主题文本服务的,对其他参读文本,即使一知半解,也无伤大体。


由此看来,郭学萍傲视的尝试颇具推广意义;在“群文阅读”的大花园里,开展以古诗文群读为形态的研究性阅读,对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阔阅读视野,激活思维品质,提升阅读古诗文能力和丰富审美情怀,都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



教学评点

 

开展古诗文群读的研究性阅读,是一个心事物,一种新尝试,当然会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如本案的设计,连同主体文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共组合了所在单元(五篇课文),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等。


这样的多文本群读,形成了相对比较复杂的阅读活动。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实录纪要中,梳理出执教者的设计意图和从中的研究策略。


一、选文的搭配要有目的性


选哪些文本,如何搭配,永远是实行“古诗文群读”的首要问题。这里的决定因子是教师开展研究性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在郭老师对主文本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研读中,我们不难理解他希望让学生能初步任职一个比较完整的辛弃疾,即不只是“忧国愿年丰”的一面,更有“舍身图复国”的另一面,从而能从主文本《清平乐·村居》中读懂“一个破碎的国家”,一位“为国为民的忧伤词人”。


正是鉴于这样的目的,她首先引导学生从单元的人文主体上,定格于“儿童”这个基点,同时选择了主题接近而又同词调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以强化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接着又以一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充分展示出辛弃疾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如此闲适恬静,另一个却是如此豪迈奔放,于是爱国与爱民便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在此基础上,教师由选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于是让学生有真正感受到革命乐观主义的不同凡响


从这里,我们已不难认识到选文的搭配是紧扣阅读目的的,以“异同”、“正反”、“强弱”、“古今”的多角度比较,激活学生思维,真正实现促进学生的入情入境、自读自得的效果。


二、难点上的点拨要有针对性


在一节课实现古诗词的多文本群读,时间的紧迫必然会是一个问题。所以,对非主体的群读文本,就不必详解,还是以自读为主,只是在非解的难点上作些疏通即可。


这样,学生还是可以在与主导文体的比较阅读中激起联想,获得体验。否则,教师若处处用力,费时费劲,不仅是教学实践不够,也背离了“群读”的特点。至于部分学生有重点的自选活动,通过交流,基本也可以达到全班共享的。


教师对参读词的比较阅读,是可以只作重点辅助的。如在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教师只作两处典故的帮助理解。一是“八百里”,之商朝五城网黄飞虎的坐骑,是一只牛,据说这牛能日行八百里,故名。现在忍痛将这一坐骑杀了,烤了给士兵(麾下)吃。


第二处是“的卢”,这也是坐骑,是三国刘备的,其奔跑速度飞快,曾驮了刘备跳过阔数丈的檀溪,终于摆脱了追兵。


有了这样的要处点拨,学生就可以依据上下文基本读通全首,与《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对照着读,而领悟到辛弃疾的人生世界,既有闲适恬静的风光,又有驰骋豪放的襟怀,抒发了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



三、文本的参读要有选择性


郭老师围绕主导文体《清平乐·村居》所选的三个参读文本《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自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这是为学生能初步读懂辛弃疾而设置的一个“召唤结构”


辛弃疾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忧伤,而舍身杀敌,正是他内心对宁静的和平岁月,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的向往。


但毕竟时代不同,他的悲壮情怀,与喷涌在《七律·长征》中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不可同日而语。这样的跌宕起伏,而又穿越了时空的组合,可以为学生激发思考,全面认识辛弃疾创造出入情入境、自读自得的条件


所以,诗词的群读是必须精心组合的,正是在这种巧妙的组合中,可以蕴含丰富的启发性,以真正达到在交叉的主体的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思考一一和认知价值。


四、群体的参与要有研究性


诗词的多本共读,不只是为了扩大阅读量,是学生获得更多懂得阅读经验,更自傲与可以发生思维碰撞,形成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情趣。


这也就是增强了阅读的研究性。在本案中,教师既设置了主导文本(课文)的阅读研究,更安排了具有强烈对比性的参读文本(教师选定并课前下发学习单共学生预读思考),这就给研究性阅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课堂进程中,交流有质量。这样的导读策略明显地体现着强化研究功能这个主导目标的。


学生个体自选文本保障了课堂交流的质量,学生参与补充的带动又提升了交流的内涵,而这样一切又由课堂的同时特点而成为全班的共享。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推动着研究的深入。


五、课外拓展要有激励性


好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来,而且还能带着问题去,(离开教室),把阅读的意趣拓展到课外的读书生活中去。本案正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教室的课外延伸可谓别出心裁,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回家作业”


这里,不仅有学生的现场交流,以提供相互启发;更有教师因势利导的引申启发,如让学生去收集参读诗人写儿童的其他诗句;有如辛弃疾一生写过620多首词,其中有120多首词中出现了“醉”字,我们也可以再找几首有“醉”的词来比较;更可以把辛弃疾的词语羽泉的《辛弃疾》这首现代歌曲连接起来阅读,用现代音乐来品尚古代诗词……


无疑,把阅读课堂与学生的书香生活连通对接,应当时现代阅读教学应有的时代风采。这一重要意图,现在就融合在学生自行设计的课外作业之中,确实可圈可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