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代的宦官专权,不过是狗仗人势

史家余焉 史家余焉
2024-09-15

有明一代,宦官专权十分严重,贯穿王朝始终。

早在正统年间,大太监王振便控制了朝政,满朝文武都尊称他为“翁父”,皇帝也叫他“先生”。
他鼓动朱祈镇亲征蒙古,屡次改变行军路线,酿成土木堡之变,使明朝由盛转衰。

成化年间,权宦汪直势盛,宫廷小丑演戏给皇帝看时,直接说:现在人们只知道有大太监汪直,不知道有皇帝。

这时,朱见深也只是尴尬地笑一笑。

汪直到地方巡视,所到之处,官员们全副戎装,到二三百里外迎接,望尘跪拜,汪直的马过了,才敢起来。
汪直住下后,他们立即像奴仆一样,趋前走后地招呼着。
连尚书这样的高官向他说事,都要先下跪,说完才叩头起来。

正德年间,人们都说有两个皇帝,一个是明武宗朱厚照,一个是“站的皇帝”刘瑾
拜见刘瑾的大臣,都要在名片上写上官职某某“顿首拜见”,个别还写上“顶上”,意即自己趴在地上,用头顶上。或自称“门下小厮”,称刘瑾为“恩主老公公”。

天启年间的魏忠贤更是权势滔天,被尊为“九千九百岁”,连内阁首辅起草诏旨时,都不敢写他的名字。由于他主管东厂,诏旨都写“朕与厂臣”,这简直要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一些大臣为了攀附魏忠贤,连脸都不要了。当时已经老态龙钟的礼部尚书顾秉谦,捋着长须对魏忠贤说:我本来很想当您的干儿子,可惜我的胡须已经全白了,只好让我的儿子当您的干孙子了。

魏忠贤一听这话,马上赏给他儿子二百两银子和一个尚宝丞的官职。

那么,一个太监会有这样大的权力呢?这就要从朱元璋说起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废除了宰相制度,把宰相的权力分散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明朝建立起了权力空前集中的专制皇权。

朱元璋对此还不放心,为了保证朱家皇朝朱家江山世代承袭,他挖空心思想办法,一面大杀功臣宿将,铲除潜在的反对势力,一面则加强了对宦官的信任和使用。

尽管开国之初,朱元璋曾经以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为鉴戒,规定宦官只准侍奉生活,不准读书识字、干预国家政治、和大臣交往,甚至在铁牌上刻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几个大字,以示震慑。
但是,由于他不信任大臣,久而久之,就只能信任生活在宫中,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嫡亲后裔、无法与自己抗衡的宦官。

慢慢地,他自己就违背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派遣宦官去执行核实商税、进行茶马贸易等任务。这个时候,宦官主要是按照皇帝的旨意执行某样专项任务,权力还比较小,但却开了宦官干预国事的先例

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后,很忌讳官员的非议和反对。因此设立由宦官掌管的东厂,对臣民进行刺探活动。
明代对宦官公开地、全面地放手使用的局面,在朱棣时代就已出现了

除了设立东厂,为了解决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带来的庞大工作量的问题,朱棣还设立了内阁。
朱元璋、朱棣都经历过长期战斗的洗礼,有能力,有威望、有精力,深知创业守成不易,所以能勤于政事,这时的内阁只能发挥咨询顾问作用。

以后到了长于深宫、安于享乐的龙子龙孙继位时,情况便大不相同了。他们或者由于年幼,或者由于怠惰、昏庸,往往把政务推给内阁办理,有需要批答的奏章,就由内阁先把批答意见草拟好,用墨写在小纸上,贴在奏疏的封面上进呈(称为“票拟”),皇帝则参照票拟的意见,用朱笔御批(称“批红”)。这样一来,皇帝就很省事了。但后来,皇帝往往连批朱也嫌麻烦,干脆把批红交给了司礼监的宦官去办。

于是,奏疏的最终批复权落到了宦官的手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双轨辅政的局面

当宦官得宠时,内阁的职权便直接受到司礼监的钳制。成化年间,人们嘲讽三位内阁辅臣是纸糊的,六个尚书是泥塑的,这正是他们手中权力被宦官夺去了的生动写照。

到了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明武宗朱厚照酗酒,好声色之乐,刘瑾便故意在这时向他请示,朱厚照就斥责他:你是干什么的?什么事都要烦我!

于是刘瑾便得以随心所欲地假传圣旨。

明熹宗朱由校是个玩世不恭的少年天子,喜欢做木工活,魏忠贤也是趁他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向他奏事。朱由校便厌烦地说:我知道了,你们好好干!

于是魏忠贤得以为所欲为。

至高的皇权就是这样旁落到了宦官的手里。

但话又说回来,明代的宦官专权和唐代宦官专权有着本质区别。
晚唐宦官动辄废立皇帝,而明代的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
因为他们特殊的权势和地位是皇帝的纵容、赏识的结果。
正因如此,明代宦官可以得势于一时,闹得天下鸡飞狗跳,乌烟瘴气,但他们始终只是皇帝的奴仆,命运完全操纵在皇帝手里。
皇权可以把他们抬高,也可以把他们拍翻

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说的“一颦(皱眉头)而忧,再颦而危”,就传神地指出了皇帝一旦翻脸,一挥手,宦官就立刻从权力的顶峰上跌下来,摔得个粉身碎骨。

王振死后被抄家诛族;汪直被贬出外;刘瑾被处以凌迟;魏忠贤则在失去熹宗皇帝这个大靠山之后,仅仅三个月,便上吊而死,这些都是很好的说明。


写文不易,感谢点赞和在看。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家余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