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空间设计 | 基于色彩心理与环境行为特征的社区更新跨学科研究与实践

刘朝晖 李丽 湖南包装
2024-08-31

作者:刘朝晖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


基金项目:海南国际设计岛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科艺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 Hnjg2022-86) ;大连市社科院 2022年度智库重大调研课题(2022dlsky143);2023 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ZC)23-142];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校级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RHDRC202011)。


摘要:在我国城市建设由增量向存量发展的背景下 , 城市更新已然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文章针对城市更新中普遍存在的重表面形象、轻人文关怀的现状 , 基于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城市规划及色彩学等跨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 探索“以人为本”的基于使用者心理与行为考量的老旧社区环境色彩更新策略。从色彩的知觉、行为与情感层面分析环境色彩对城市居民使用体验心理及行为模式的影响 , 以及环境色彩在社区空间中具备的基本功能和积极作用。从重构公共空间属性、营造承载记忆的社区环境色彩、增强导视系统诱目性、实现“全龄友好”人文关怀等方面探索老旧社区环境色彩更新的优化路径 , 以期实现提升城市居民公共活动体验满意度及市民公共活动效能的社区环境更新目标。

关键词 : 环境色彩;色彩心理;环境行为;社区更新;跨学科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朝晖 李丽.基于色彩心理与环境行为特征的社区更新跨学科研究与实践[J].湖南包装,2023,38(4):102-105,127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由增量向存量的发展,大量的老旧社区成为阻碍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瓶颈,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环境色彩改造作为城市及社区更新的重要方法 , 近年来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到不断发展。城市更新包含多元目标和主体 , 其核心应体现在注重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然而通过文献查阅与调研发现 , 国内现阶段的城市色彩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手法过于单一 , 中观路径较为机械 , 尤其是对环境色彩的改造大多停留在唯视觉化的环境表面形式的美化中 , 缺乏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以人为本的需求考量 , 导致了公共空间限定模糊、休闲活动场地缺失、街区活力不足、场所特色缺乏和居民归属感不足等诸多问题。根据环境行为理论分析 , 环境色彩作为重要的空间环境构成要素 , 其与人在环境中活动时的情绪感知和行为绩效密切关联。本文通过研究环境色彩、色彩心理及环境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 , 掌握环境中的色彩感知机理及相对应的环境色彩设计方法,助力优化老旧社区环境更新路径与策略,使城市环境更具人文关怀 , 满足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休闲交往需求及活动体验。


1 色彩感知特性与机理

1.1 色彩感知特性分析

颜色在由视觉神经传到大脑中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色彩效应 , 其中包括色彩物理、色彩生理以及色彩心理效应 , 这些色彩效应会使人获得色彩感觉色彩心理研究显示出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主观心理反应 , 如不但能使人产生冷暖、大小、远近及轻重感等,还会产生舒适、烦躁、安全、紧张、华丽、朴素等心理状态尽管个体经验、记忆以及思维方式等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同一色彩的感受存在差异 , 然而基于人类共有的生理机制和相似的外部刺激 , 这就使得色彩对于人们心理上的影响还是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能够引发群体记忆、联想等共感的心理效用。单一色彩实验证明 , 色彩的明度、纯度与色相对人的色彩感知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其中明度与纯度的影响作用更大 , 而不同的色彩搭配在一起则会引发与之对应的、更为复杂的心理情绪。


1.2 色彩感知与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

行为心理学公式 B=f(P,E)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环境中的事物会对人形成不同程度的刺激 , 进而引发机体对刺激产生系列反应 , 即环境行为。环境色彩作为客观环境中的一种刺激要素 , 除了能直接作用于视觉 , 在思维方面也能使人产生与以往生活经历相关的联想 , 所形成的整体环境色彩感知能够左右我们的情绪 , 而行为则会因为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 , 人的情绪、行为效率受环境唤醒程度的影响 , 适宜的环境唤醒度能够将行为绩效最大化。已有研究达成共识:明度属性对色彩唤醒度和愉悦度的影响最大,彩度较弱 , 最弱是色相近年来,与色彩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验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等不同类型的环境设计中,通过不同颜色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来实现对行为及健康的调节和干预。在城市老旧社区环境色彩更新过程中 , 如何将人们能够感知到的色彩心理及情绪特征作为重要依据进行环境色彩的调整和优化 , 是营造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色彩氛围、促进健康积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关键着眼点。


2 基于色彩心理与环境行为的环境色彩效用

从对环境色彩的基本认知层次出发,可归纳出环境色彩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及其在城市空间中所承载的主要功能,进而为老旧社区的更新策略提供新的视角。


2.1 环境色彩在知觉层面的作用

人们在受到外界环境(含色彩环境)刺激时会对知觉对象产生某种感知和判断 , 尽管这些感知和判断存在个体差异 , 但也会基于人类对于外部刺激的共感反应而产生相通的知觉 , 如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涨缩感以及诱目性等人类共通的心理效应。因此在进行环境色彩的更新改造过程中,通过灵活运用色相、明度、纯度等特征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 , 可以诱导并左右人们视知觉的感知与判断,进而营造出能够给人带来不同心理感受的环境氛围。同时,恰当的环境色彩搭配也能使人感受到更加丰富的建筑与公共空间层次、营造出不同的区域环境意向特色。


2.2 环境色彩在行为层面的作用

行为心理学公式以及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由此可推导出研究环境色彩(物质环境系统要素之一)的着眼点应同时关注人和环境因素,其主要目标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色彩要素,并分析得出其对城市居民公共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进而通过理解环境色彩对使用者心理与行为模式的影响机制 , 为使用者营造符合其心理预期的舒适环境、获得更好的公共生活体验。如:由于色彩具备面积效应、诱目性等知觉特性 , 合理地运用色彩能在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辅助信息辨识和视觉引导 , 发挥导向、警示等讯息传达的作用。


2.3 环境色彩在情感层面的作用

色彩是环境场景中的重要形式构成要素 , 好的色彩搭配不但可以体现出独特的场所情境,还能在情感方面激发人与环境的共鸣,即情感链接。当人们受到某种环境中的色彩刺激时 , 以往的记忆和心理情绪就可能被激活 , 通过在使用者的大脑中重构场景和情境 , 触发记忆中的某些情绪及感受,曾经的记忆越深刻,当下的心理反应则会越明显。医学实验证明 : 不同的颜色与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情绪具备关联性 , 如红色可以使血液循环加速、感官变得活跃;黄色能为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大脑提供能量 , 让人产生愉悦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等。因此科学的环境色彩规划还具备辅助身体疾病治疗和心理干预等行为引导功效。


3 基于色彩心理与环境行为的社区环境色彩更新策略

城市环境色彩包括自然环境色彩与人工环境色彩两部分 , 而人工环境色彩中的建筑色彩和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色彩是占面积比例最大、相对恒定不易变化的 , 其对城市居民的心理情绪、行为模式以及城市环境风貌的影响也最为强烈。本文探讨的社区环境更新策略主要针对人工环境色彩展开。


一直以来我国的城市更新大多受制于政府主导和模式化的传统规划思维的局限 , 老年人、残障人士、低收入者以及儿童等多元群体的基本诉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福利性和持续性。文以本项目组进行的大连市西岗区更生社区老旧街区环境色彩更新项目为例,归纳出立足于以人为本、遵循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有助于改善不同人群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交往能力的环境色彩更新目标和具体举措,以避免重形式轻功能的针对城市表面的“涂脂抹粉”。


3.1 拟定“以人为本”的更新目标

首先应明确整体与包容性原则,统筹规划环境色彩,协调解决片区内环境色彩面貌碎片化、商业街区色彩缺乏视觉连续性、公共交往空间限定不清晰及场所缺乏辨识度等问题,营造出功能丰富、具备吸引力与包容性、形象特色鲜明的社区环境。其次,注重延续环境视觉及心理感知,增强居民的场地认同度。通过挖掘原有的环境色彩特征与机理、关联场地中显性与隐性要素,来延续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记忆,重新营造独特的场所精神和延续地方文脉,并以此增强市民的场所感知和认同度。第三,应强化色彩信息传达功能,提升市民日常使用效率:选定彰显更生社区环境意向的“标识色”, 并在重要的街道边界、节点等主要功能空间加以推广应用。通过运用色彩的心理效应强化行人的视觉印象,进而提高人的行为效率以及环境的可达性;同时以点带面的色彩点缀手法有助于延续并强化社区环境的整体色彩意向。第四,塑造“全龄友好”色彩环境 , 建设共享生活品质社区。关注多方主体在场地环境中的参与度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 , 更新过程中对标分析不同年龄段及特殊人群的色彩心理及其相关联的行为模式 ,提升空间功能以增强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 , 使改造后的社区环境色彩实现“全龄友好”。并通过融入创新性的环境色彩介质 , 使当代文化与传统街区融合交互,进而引发环境诸要素的联动反应,激活老旧社区活力。


3.2 多元化的环境色彩更新实践举措

3.2.1 重构公共空间属性的环境色彩更新策略

西岗区更生社区紧邻大连市中心商业区,占地面积 0.11km²,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社区发展历史使其在城市整体形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实地调研中发现,该区域存在环境色彩面貌碎片化、不同职能的公共区域划分不清晰、场所缺乏辨识度等现象,形成的大量零散的消极空间导致公共空间使用率低、居民活动面积不足、环境意向不明确、公共环境品质较低等诸多问题,图 1 为实地调研中采集整理的居住区与濒临主干道一侧的商业建筑立面色彩现状。在进一步的更新过程中 , 项目组针对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模式进行了调研分析与归类,并采用恰当的环境色彩对比关系划分出与之对应的不同空间功能分区,将之前零散闲置空间的环境色彩进行了整合和系统规划 , 重构了户外闲置空地的功能属性。具体做法为:首先,依据色彩所具备的进退感、诱目性等心理效应 , 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与分布限定出具备“领域感”的活动空间,将碎片化消极空间转化为可有效使用的、能包容多样活动的积极空间。其次,色彩改造力求凸显温馨舒适又开放活跃的公共空间色彩意向 , 严格控制主色调的色彩数量并采用类似色进行搭配,避免对比过弱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对比过强又会造成对周边居住者与街区环境的干扰等问题。通过合理搭配环境辅助色、点缀色与主色调在色相、明度、纯度及面积上的对比关系 , 提高环境色彩的秩序性、丰富视觉层次感,并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域设定不同的界面色彩对比度,引发环境意向由私密性向开放性转化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 进而诱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公共活动的环境行为、判断及正向情绪。


图 1 居住区与沿街建筑立面色彩采集。


3.2.2 营造“承载记忆”的社区环境色彩更新策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推荐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大连市西岗区更生社区老旧居住区建于 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其自然特征与社区历史沉淀出其独特的街区风貌,其中所蕴含的环境色彩基因是彰显区域特色、塑造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更新中有传承保护价值和需要把控的重点本次更生社区老旧街区环境色彩更新的主要任务是找寻并延续场所记忆。色彩记忆作为环境的总体色彩意象 , 包含了实体的色彩要素与虚体的文化环境色彩 , 是建筑色彩、自然环境色彩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居民的色彩心理感受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图景面对更生社区多元复杂的人群需求 , 项目组从环境的色彩心理效应着手 , 关注片区内居民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归属 , 从现存建筑色彩、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中梳理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专属色彩特征 , 找到形成更生社区环境独特意向的“色彩密码”(图 2),力求通过延续基因的环境色彩修复及改造来唤醒社区空间记忆,进而提高当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区域整体环境色彩指南。


图 2 更生社区环境色彩基因图谱。


3.2.3 基于色彩诱目性原理的社区导视系统改造策略

导视系统色彩作为外部物质环境的刺激要素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对环境的感知、判断以及行为 , 通常情况下 ,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色彩要比整体环境的基础色调具有更高的诱目性才能吸引视线关注。色彩被人感知的容易程度在色彩心理学中被称为色彩的诱目性,高诱目度的色彩不但能够引人注目、增强导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导向功能 , 还能引导优化行为动线、提升环境开放度 , 以及增强人的识别记忆的功能 , 有助于营造独具特色的社区环境色彩意向。更生社区老旧街区空间结构相对复杂 , 项目组基于使用者的认知、心理、行为的基本特征 , 以及行人在场地中的体验感及街区环境构造 , 在重点区域及交通节点处因势利导地发挥导视系统色彩的作用。图 3 是从该社区的环境色彩“基因图谱”中选取了导视系统的标志色 , 使其成为联系、点缀社区内不同空间的装饰要素以及传达区域和城市特色的形象语言,接着将导视系统的主色调与所处环境背景主色调形成图底关系 , 使二者在明度、色相、纯度、面积关系上形成强对比关系,以此增强导视系统的诱目度。针对片区内不同场地的环境基础色调选取与之对应的导视系统色彩方案,见图 4。以往实验发现明度对色彩的诱目性影响最大 , 因此更新时重点关注了明度对比关系。


图 3 更生社区部分导视系统及公共设施推荐色谱。


图 4 城市主干道一侧路面导视带为粉棕色。


3.2.4 以情感关怀为目标的“全龄友好”色彩更新策略

以往的色彩心理实验证明 , 不同年龄的人的色彩知觉有很大差别 , 能够适应各类人群身心发展变化及需求的环境色彩才能提升公共空间对更广泛人群的吸引力 , 为其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情绪关照及行为引导。前期调研中发现更生社区老旧街区中的老年居住者占比较多 , 由于缺少子女陪伴,一些老人时常产生孤独感甚至伴有消极情绪,所以此次改造的更生社区公共活动区域以营造舒适安逸的环境氛围、舒缓老年人的压抑感为主要目标之一。以往研究发现 , 大面积同质化或低明度的色调会给人带来“沉闷”“抑郁”的心理效应 , 而大面积过于鲜艳的色彩(如红色等)则容易使人产生较强烈的刺激感进而产生不安定的情绪。此外,过于丰富的配色会造成视觉感知负荷过高、疲劳及烦躁感。因此,具体更新过程中,居住区建筑外立面、地面铺装及户外设施等主要界面的色相采用纯度适中的珍珠灰和浅橙棕色构成主色调,图 5 中色彩数量不多、明快的暖色调营造出温馨、祥和的街区色彩意向,避免明度和纯度过低、单一的环境色调给老年人带来压抑情绪。同时,更新过程中也关注到儿童与年轻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 , 通过营造适宜的场景色调使其触景生情 , 激发其参与行为和社区归属感 , 力图实现改造后的社区环境的“全龄友好”。体做法为:在不同的儿童活动区分别采用明度、纯度较高的粉色和草绿色为主色调进行多色相的色彩搭配 , 图 6 中数量较多的色彩组合所带来的开放活跃的环境意向能够促进儿童的联想与记忆等思维能力的拓展与进步 , 明快的色调更能刺激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激发并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与社交能力同时,图 7—9 是在整体街区沉稳统一的基础色调中引入创新环境色彩“触媒”元素,实现激发色彩更新的活化效应、改善老旧街区文化形象的更新目的,以此促进街区活力的同时赋予其视觉传播功能,吸引年轻的创新企业和人才,激发更生社区的产业创新活力。


图 5 居住区建筑外立面推荐色谱。


图 6 粉红色(上)与草绿色(下)为主色调的儿童活动区。


图 7 引入时尚色彩“触媒”元素的老街区路面的铺装。


图 8 灰粉色调的创意文化街区彩色沥青路面。


图 9 环境实体界面点缀粉色调马赛克的步行文化街入口


4 社区环境色彩更新的跨学科研究视角

英国 1977 年公布的《内政政策》指出 , 城市更新涉及物质环境、经济、社会、文化部门 , 是一种综合解决城市问题的方式法国于 2000 年公布的《社会团结与城市更新法》明确指出,城市更新涉及资源能源、区域经济、社会融合的问题社区环境色彩更新涉及多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策略 , 是一项系统工程 , 不但涵盖城市环境与设施的改造升级 , 更关乎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更广泛的社区营造和自治 , 需要多元主体、众多领域理念与实践的共同创新和协同发展现阶段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不乏从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经济发展及城市管理等层面的相关讨论 ,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多是从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展开分析 , 其理论与实践欠缺基于多元视角、用多学科理念与方法归纳出社区环境的主要矛盾与解决路径的相关研究。其中大量实践有着较为明确且较统一的规划与管控程序、思路、分析及评价方法 , 较单一的目标造成协同性以及研究结果雷同等问题 , 如现行城市色彩规划一般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制定城市色谱,并采用分区落实的模式,在各分区制定相应的推荐或禁用色谱, 这种模式往往对于中、微观社区环境色彩的规划及改造缺乏可操作性 , 且环境色彩与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及情感需求缺乏直接联系。通过将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色彩学等跨学科的融合 , 对老旧街区色彩更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与验证 , 再找准目标与定位 , 将会避开依靠单一学科的色彩调研与模式化的规划来营造城市色彩意向的困境 进而能够拓展并完善城市及老旧社区环境色彩的更新目标、成果与价值。


5 结语

环境色彩更新作为城市微更新的重要手段,不仅对城市形象构建与特色营造至关重要,还与城市居民的公共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及居住体验感密切相关。环境色彩作为创新主体在城市更新中可以起到重构空间属性、营造场所记忆、强化信息辨识、实现情感关怀以及促进文化延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旧社区更新过程中,在尊重原社区环境色彩基因基础上 , 通过突破常规的、创新的色彩设计,可以营造街区空间层次的复合型与丰富性、场地的多元功能属性以及环境氛围的包容性。城市环境色彩更新的研究内容涉及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城市规划及色彩学等多学科领域,其研究内容与方法应突破模式化、局限于单一学科以及过度关注形式问题等瓶颈,重点从人的心理与行为出发 , 关注目标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健康 , 进而实现街区空间格局和环境氛围支持居民的公共活动。


(原文载《湖南包装》2023年第4期,知网、万方、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


参考文献

[1] 林志 , 李佳奇 , 赵耀,等 . 隧道路面颜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研究 [J]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2(7):34-38.

[2] 张晶 . 色彩心理学在地下停车空间的应用和设计研究 [J] . 建材与装饰 , 2018(47):91.

[3] 苏文成 , 卢章平 , 王萌 , 等 . 高校读者图书馆环境色彩感知的语义差异实验研究 [J] . 图书馆论坛 ,2019(12):1-10.

[4] 褚海峰 , 陈姚 , 黄书华 . 基于集体记忆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重塑策略 : 以北海老街为例 [J] . 湖南包装 ,2023,38(1):95-98.

[5] 李丽 , 刘朝晖 . 城市老旧街区建筑环境色彩更新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更生社区老旧街区为例 [J] . 城市建筑 ,2022(18):36-38.

[6] 郭红雨 . 为色彩城市而行 : 城市色彩规划在中国的发展思考[J] . 园林 ,2013(7):64-69.

[7] 于冬波 , 王娜 . 基于感知觉体验下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思考 [J] . 湖南包装,2023,38(1):119-121.

[8] 古小东,夏斌.城市更新的政策演进、目标选择及优化路径 [J] .学术研究,2017(6):49-55,177-178.

[9] 华霞虹 , 庄慎 . 以设计促进公共日常生活空间的更新 : 上海城市微更新实践综述 [J] . 建筑学报 ,2022(3):1-11.

[10] 王岳颐 , 李煜 . 城市更新背景下色彩规划的困境与改进策略 [J] . 城市规划,2017(12):35-44.




点击其他阅读:
空间设计 | 教育空间助力乡村振兴:来自凯雷非洲校园设计的经验
空间设计 | 基于热带海洋文化的校园慢行系统建设研究——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
空间设计 | 基于湘桂黔界邻区调查的侗族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系统构建
2023《湖南包装》投稿须知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湖南包装》杂志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3-1098/TB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1-4997
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
超星“域出版”平台全文收录期刊

入选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
2018年9月在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初心与荣耀—改革开放四十年期刊展”荣耀展出
2019年入选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2020、2021年再次入选BIBF“中国精品期刊展”
2021年“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优秀封面、版式设计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唯一投稿邮箱:3355659960@qq.com
联系电话:0731-89901337
联系QQ:3034962025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356号包装大厦1402
       
全年6期逢双月月底出版
单价30元,全年180元包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湖南包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